地理教师网之黄土高原志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黄土高原志 > 第一节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11)

第一节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11)

时间:2013-03-03 22:20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模数500~1500吨/平方公里,部分可达2000吨/平方公里。地下水丰富,水质较好。北部湖盆滩地水
草丰美,土壤肥沃,是本区的农耕区和优良牧场。
   Ⅱ  丘陵沟壑强度水土流失坡沟兼治类型区
   本区北接风沙区,南到渭北高原沟壑区,总面积42276平方公里,占陕西黄土高原总面积47.3%,
是黄土高原面积最大的一个水土流失类型区。
   ①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本区属鄂尔多斯台向斜,是陕西黄土高原的主要组成部分。区内在中生
代第三纪的红土层所形成的古地形上,广泛地覆盖着深厚的未经固结的风成黄土,形成了丘陵起伏、
沟壑纵横的特有黄土地貌景观。
   本区属大陆性气候类型,大部为半干旱地区,其特征是冬寒夏热,无霜期短,降雨集中,多暴雨。
年平均气温,北部8~10℃,南部7~9℃,>10℃活动积温,北部2300~3500℃,南部2100~3200℃,
无霜期160天~190天。年降水量,北部为400~550毫米,南部黄龙山、桥山一带降水较多,年降水量
600毫米左右。年降水量60%集中在7、8、9三个月。
   本区植被属森林草原带,北端趋草原化。北部由于人为活动频繁,极度开垦,天然植被破坏严重。
目前多草本植物和灌丛,乔木只是零星分布。南部植被较好,其桥山、黄龙山一带是黄土高原森林植
被保存比较好的地区。区内土壤以黄绵土为主,同时还残留着少部地带性土壤。
   本区包括32个县(市)的大部分地区(含韩城一部分),总人口349.0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万人,人
口密度83人/平方公里。现有耕地2764.1万亩(其中基本农田为476.8万亩),人均耕地8.4亩,农业劳力
115.91万个,劳均耕地23.8亩。耕垦指数高达60%以上。长期以来,这里农业生产结构单一,以粮食为
主,广种薄收,耕作粗放,土地利用不合理,农业生产落后,产量低而不稳,人民生活比较贫困。
   ②水土流失特征:本区由于沟深坡陡,地面破碎,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水土流失面积38740平方公里,占本区土地面积的91.6%,在整个黄土高原列为首位。全区平均年流失土壤6.5亿吨,平均侵蚀模数万余吨,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历来被国家和陕西省列为治理的重点。水土流失形式以水蚀为主,重力侵蚀也相当活跃。北部地形最为破碎,沟壑密度达5~7公里/平方公里,侵蚀模数一般为10000~20000吨/平方公里,其中东北部沿着黄河一带高达30000吨/平方公里以上。南部沟壑密度为3~5公里/平方公里, 侵蚀模数在10000吨/平方公里,其中林区侵蚀量较小,侵蚀模数一般在200~500吨/平方公里之间。
   本区地域广大,区内各地的自然条件和水土流失特征也存在着明显差异,故可进一步将丘陵沟壑强度水土流失区分为四个副区。
   Ⅱ1 丘陵沟壑剧烈、极强度水土流失区
   本区地处丘陵沟壑区的东部和北部,包括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子洲、府谷、神木、子长、延川等县的全部或部分地区,涉及无定河、清涧河、佳芦河、秃尾河、窟野河、孤山川、皇甫川、清水川八条河流,面积17883平方公里,占丘陵区总面积的42.3%,是丘陵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人民生活最贫困的地区,是黄河泥沙和粗沙的主要产地。
   ①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本区海拔700~1300米,区内地面梁峁丘陵重叠,大部梁短峁小,是以峁为主的丘陵沟壑地貌类型,地形支离破碎,沟壑纵横、沟壑密度大,一般为5~7公里/平方公里。地面坡度陡,一般梁峁坡10~30°,沟坡多在30°以上。土壤以黄绵土为主,土质疏松。植被主要为一些灌丛和草本植物,且稀疏矮小。东北沿黄河一带多悬崖陡坡,沟谷上下岩石裸露,愈近黄河,峁梁愈窄,土层愈薄。沟谷切割深度约100~200米。
  本文标题:第一节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11)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huangtu/45195.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huangtu/45195.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1)
100%
-------
欢迎你对第一节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11)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第一节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11)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