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理备课资料
当前位置: > 地理教学 > 地理备课资料 > 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地貌(17)

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地貌(17)

时间:2012-10-26 11:25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1308岩漠  又称石荒漠,分布在干旱地区大山的山麓,某些风蚀洼地或干河洼地的底部,为岩石褐露的平坦地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尖角石块和砾石,其岩性与基岩一致。在这里由于昼夜温差变化急剧,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当水分渗入岩石裂隙形成胀裂作用。经过长时间的剥蚀作用,使地面十分破碎。在水分缺乏的条件下,不能生长植物,地面光秃,岩石裸露,或盖有厚度不到1的残积-坡积岩屑,细粒物质经过风的长期吹扬,已被迁走。在岩漠地区常有残丘矗立。岩漠在世界上分布很广,在北美和我国西北的祁连山、昆仑山的山麓均有岩漠。

1309砾漠  又称砾石荒漠,蒙古语称戈壁指干旱地区粗大砾石覆盖的地面。是古代堆积物经强劲风力作用,吹走较细的物质,留下粗大砾石覆盖于地表、形成砾漠。古代堆积物可以是经过长期风化剥蚀的基岩碎屑物或为山下坡积物,也可以是经流水(包括冰雪水)的搬运,在山麓地带堆积的洪积、冲积物。前二者砾石磨圆度差,均带棱角,后者砾石粗大,经过滚磨,砾石表面有时蒙盖着由毛细管水带出的黑色铁锰沉淀物,经风沙摩擦后,光亮耀目,称荒漠漆。由于地面缺乏土壤,气候又十分干旱,植物稀少形成砾石荒漠。在北非的阿尔及利亚、苏联、蒙古和我国内陆盆地边缘及内蒙古高原上均有分布。

1310沙漠  有两种概念,一是指荒漠的通称。二是指表面覆盖大片流沙,广泛分布各种沙丘的地面,它是荒漠中分布最广的一种类型。沙漠主要形成在植被极为稀少,地面裸露,物理风化强烈的地区,在这样沙源丰富的地区,再加上强劲的风力,才能形成形态各异的沙丘。因此沙漠主要分布在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温带大陆中心,这里气候极为干旱,年降水量一般在250毫米以下,而且非常集中。这里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所以湿度很低,使植物难于生长。再加上温差很大(如温带荒漠年温差可达60°—70℃,日温差可达35°—5℃,物理风化十分强烈,形成大量的碎屑物,再加上季节性流水所形成的堆积物,构成了丰富的沙源。这些地区由于缺乏地表植被,再加上气温变化大,因此风力十分强大,多达10级以上。故形成一系列的风成地貌。沙漠常分布在砾漠外围。或覆盖于砾漠之上。我国沙漠主要分布在东经75—125°,北纬35—50°之间的新疆、青海、甘肃等省境的面积近64万平方公里。沙漠治理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查明来源,摸清移动规律,其途径之一是对沙漠区各种沉积物的结构构造和岩性特征进行分析,进而制定治沙的方案。

1311泥漠  分布在干旱地区的低洼地带,地表有粘土覆盖,并有许多龟裂地的地区。是由暂时性洪流把细粒粘土和黄土状物质带到洼地沉积,水分蒸发后,粘土收缩形成。表面平坦,植物稀少,面积较小。在地下水位距地表近的泥漠地区,含盐分的地下水沿毛细管上升,水分不断蒸发,盐分不断积聚,当土层中含盐量很多时,则称为盐漠。在我国柴达木盆地中部有大片盐漠的分布。

1312盐漠  见泥漠

1313黄土地貌  黄土区的地貌,根据塑造的主导营力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暂时性流水作用为主而形成的侵蚀地貌,如沟壑地貌、沟间地貌(指塬、梁、峁)。另一种是由于地下水潜蚀作用而形成的黄土地貌,又称黄土喀斯特。

1314黄土塬  塬是黄土高原经过现代沟谷分割后存留下来的大型平坦地面。塬面平坦,中心部分坡度不到1°边缘地带的平均坡度在5°以下,其上流水主要为片状侵蚀,水土流失轻微,它的边缘由于受沟谷溯源侵蚀而支离破碎,参差不齐。塬的成因系黄土堆积在地势平缓的,切割不强的大片古地面上形成;也可以是充填在山间或山前低地中的平坦黄土受沟谷分割而成。塬受到流水长期切割,面积逐渐缩小,也变得比较破碎,成为碎破塬。塬在沟间地貌中占的比例不大,现在保存较好的、面积较大的有甘肃省的董志塬。黄土塬属高原类地貌。

1315黄土梁  指平行沟谷间的长条状高地,长几百米至数十公里,但宽度仅几十米到数百米,梁的脊线起伏较小,横断面呈明显的穹状,坡度达20°左右。梁坡的坡形随其所在部位而有不同,沟头部位附近的梁坡多为凹形斜坡,梁嘴部位附近为凸形斜坡。有的黄土梁是黄土塬进一步切割而成,有的是晚期黄土覆盖在古代梁状高地之上而成。梁的顶面形态宽平的称为平梁,凸形的称为条梁,丘与鞍状交替分布的称为峁梁。在黄土沟间地貌中梁所占的比例最大。

1316黄土峁  指单个的黄土丘陵。峁的横剖面呈椭圆形或圆形,顶部有的为平顶,略呈穹起,四周多为凸形坡,坡长较短,坡度变化比较明显,主要分布在高原沟壑区。还有一种外形很象馒头的峁,峁顶面积不大,呈明显的穹起,周围全呈凸形斜坡。坡度变化较大,主要分布在丘陵沟壑区。其生成可由于继承了古地貌形态,或由于近代沟谷分割梁而成。在地貌分类上属黄土丘陵类。

1317黄土坪  是指出现在谷坡两侧梁峁边缘的局部平坦地形。它的表面比较平缓,略向谷地轴部和下游倾斜。主要是由老的河谷或大的沟谷中堆积的黄土形成。

1318黄土喀斯特  主要由于流水沿黄土裂隙或动物洞穴下渗,进行机械侵蚀和溶蚀,再加上崩塌、陷落等作用而形成的类岩溶地貌。

黄土碟是指直径数米到数十米的碟形凹地。它是由于地表水下渗浸湿黄土后,在重力作用下,黄土逐渐压密,使地面沉陷而成,即由湿陷作用造成的。黄土碟多出现在平缓的地面上。

陷穴是指由于地表水汇集在节理裂隙中进行潜蚀作用而成的洞穴。陷穴分布在地表水容易汇集的沟间地边缘地带和谷坡的上部,特别是冲沟的沟头附近,所以陷穴是沟谷扩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黄土桥是指两个陷穴由于地下水流串通并不断扩大其间的地下孔道,在陷穴间的残留土体就形成黄土桥。

1319黄土碟  见黄土喀斯特

1320陷穴  见黄土喀斯特

1321黄土桥  见黄土喀斯特

1322劣地  在半干旱气候带,在岩性松软的地区,沟网密布,地面被切割得支离破碎,通常称之为劣地。由于这里降水比较集中,降水强度大,使片流冲刷和沟谷侵蚀都比较强烈,如我国的黄土高原就是这种地貌。


  本文标题: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地貌(17)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beike/42728.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beike/42728.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地貌(17)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地貌(17)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