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理备课资料
当前位置: > 地理教学 > 地理备课资料 > 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地貌(11)

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地貌(11)

时间:2012-10-26 11:25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1214峰林  是成群分布的石灰岩山峰。一般是峰丛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峰林受构造影响形态多变。有圆柱形、圆锥形、单斜式。我国峰林主要形成于第三纪,是一种古热带峰林。云贵高原目前属亚热带气候,在现代地貌过程下,高原面上的峰林已逐渐受到破坏,变得浑圆矮小,高仅几十米。在云贵高原向广西盆地降落的斜坡上,气候较为炎热,且地下水的强烈垂直下渗,使古峰林在现代条件下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高大的峰林,高达三、四百米。

1215孤峰  竖立在平原上的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它是岩溶平原和溶蚀谷地中常见的地貌形态之一,相对高度100米左右。根据广西的研究,可将孤峰分为三类:在产状水平的纯石灰岩区,多呈圆柱状,边坡很陡,名独秀峰式;在产状水平的非纯石灰岩区,基部大,顶部小,呈圆锥状;在倾斜地层区,山坡一侧陡峭,一侧缓倾,呈单斜状,名老人山式。

1216溶沟  指石灰岩表面上的一些沟槽状凹地。它是由地表水流,主要是片流和暂时性沟状水流顺着坡地,沿节理溶蚀和冲蚀的结果。沟槽深度不大,一般数厘米至数米,成片出现石芽溶沟区称溶沟原野。

1217岩溶漏斗  石灰岩地区呈碗碟状或漏斗状的凹地。平面形态呈圆或椭圆状,直径数米至数十米。深度数米至十余米。漏斗壁因塌陷呈陡坎状,在堆积有碎屑石块及残余红土的漏斗底部,常发育有垂直裂隙或溶蚀的孔道,孔道与暗河相通,当孔道堵塞时,漏斗内就积水成湖。岩溶漏斗是地表水流沿垂直裂隙向下渗漏时使裂隙不断扩大,先在地面较浅处形成隐伏的孔洞,随孔洞的扩大上部土体逐步崩落,开始在地面出现环形的裂开面,最后陷落成漏斗。岩溶漏斗常成串分布,其下往往与暗河有一定的联系,因此是判明暗河走向的重要标志。

1218溶蚀洼地  分布在峰丛或峰林之间,呈封闭或半封闭状。平面形态为圆形或椭圆形,长轴常沿构造线发育,面积约数平方公里至数十平方公里。洼地底部呈线凹形,有时因漏斗及落水洞的分布而略有不平,表层堆积有厚度不等的残余红土及水流冲刷来的红土堆积。溶蚀洼地与峰林同时形成,开始在峰丛之间可能形成一些由岩溶漏斗、落水洞集中的小凹地;而后小凹地水流集中,使地表及地下的岩溶作用均强烈发展,漏斗、落水洞逐步扩大,形成溶蚀洼地。地壳相对稳定时期越长,溶蚀洼地面积越大。有时溶蚀洼地积水,可形成湖,称岩溶湖,溶蚀洼地上常有耕地分布。在我国广西一带分布较多。

1219岩溶盆地  是大型溶蚀洼地,又名坡立谷,这一词来源于南斯拉夫,意即溶蚀平原。常生成在地壳运动长期相对稳定的地区,代表岩溶发育的后期阶段,多在热带气候条件下形成。一般面积较大,长达数十至百余公里。底部平坦,有地表河流通过,堆积有冲积、坡积及溶蚀残余的各类沉积物。四壁一般被峰林包围,而谷内峰林稀疏或只有孤峰和溶丘。波立谷延长方向多与构造线一致,如沿断裂带、不同岩层的接触面,向斜及其他构造洼地都能形成岩溶盆地。我国广西东部溶蚀平原较多,它是岩溶地区的主要农业区。

1220坡立谷  见岩溶盆地

1221干谷  指岩溶地区干涸的河道。地表水因渗漏或因地壳抬升而通过落水洞转入地下,则地表原来的河谷变成干谷;有时由于河流发生地下裁弯取直的现象,而使地表原来弯曲的河段变为干谷。在干谷地段保留昔日河流冲积物的残余。当地面河转入地下河时,河谷的前方常有石灰岩壁所阻,岩壁的脚下是地下河入口,这种向前没有道路的河谷就叫盲谷。如红水河的支流涟水,时隐时现,河流、暗河、盲谷、干谷交替出现。

1222盲谷  见干谷。

1223竖井  洞壁直立的井状管道,称为竖井,实际是一种坍陷漏斗。在平面轮廓上呈方形、长条状或不规则圆形。长条状是沿一组节理发育的,方形或圆形则是沿着两组节理发育的。井壁陡峭,近乎直立,有时从竖井往下可以看到地下河的水面。

1224落水洞  是地表水流入地下的进口,表面形态与漏斗相似,是地表及地下岩溶地貌的过渡类型。它形成于地下水垂直循环极为流畅的地区,即在潜水面以上,落水洞的形成,在开始阶段,是以沿垂直裂隙溶蚀为主。当孔洞扩大以后,下大雨时,地表大量流水集中落水洞,冲到地下河。洪水携带着大量的泥沙石砾,往下倾泻,对洞壁四周进行磨蚀,使落水洞迅速扩大。有时岩体崩塌,也可使落水洞扩大。因此落水洞是流水沿垂直裂隙进行溶蚀、冲蚀并伴随部分崩塌作用的产物。落水洞也不是一直向下贯通的,当地表水下透一段路程之后,落水洞就会顺着岩层的倾斜方向,或者节理的倾斜情况而发育。在水平地层发育的落水洞,象阶梯那样逐级下降。在节理众多的地层中,又会形成曲折回环的形态。落水洞主要可分为裂隙状的,筒状的,锥状的及袋状的。它们既可直接表现于地表面,也可套置于岩溶漏斗的底部。由于落水洞常沿构造线、裂隙和顺岩层展布方向呈线状或带状分布,因此是判明暗河方向的一种标志。

1225地下暗河  也叫暗河或“伏流”。指地面以下的河流。是地下岩溶地貌的一种。

地面河潜入地下之后称伏流。常常形成干地壳上升、河流下切,河床纵向坡降较大的地方,在深切峡谷两岸及深切河谷的上源部分,伏流经常发生。在乌江两岸伏流很多,有时进出口距离仅3—4公里,而落差可达250-300米。由于坡降大而侵蚀力强,有时甚至能穿透石灰岩中的非可溶性岩石而继续延伸。

地下暗河是由地下水汇集而成的地下河道,它具有一定范围的地下汇水流域,往往有出口而无入口。高温多雨的热带及亚热带气候最有利于暗河的形成。著名的广西地苏地下河系,洪水期最大流量达390米3/秒。地下河系主要沿构造破裂面发育。地下河和伏流是岩溶地区重要的水源。有的地下河具有很大的流量,如云南六朗洞的地下河,最大流量达74米3/秒,可用于发电。

1226溶洞  是地下岩溶地貌的主要形态。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层的各种构造面(如层面、断裂面、节理面)进行溶蚀和侵蚀作用所形成的地下洞穴。在形成初期,地下孔道较小时,地下水流动缓慢,主要的作用是溶蚀。随着孔洞的扩大,地下水流速加快,特别是雨季来临时,水中挟带了大量的泥沙,除了溶蚀作用外,还产生了机械侵蚀的作用,进一步使洞壁扩大。由于地壳上升,地下河被袭夺或地下水面下降,或其他原因,使原来的地下通道没有水流,就成为溶洞。溶洞的形态与地质构造有很大的关系,如沿单一裂隙发育的洞道,规模很小,甚至连一个人都通不过。而沿构造裂隙的交叉点发育的洞道,溶蚀和侵蚀作用更容易进行,并时常发生崩塌作用,因此在这里往往形成高大的厅堂,如桂林七星岩的“大校场”,洞高达20米,宽达100米,可容千人。而地下水在石灰岩层中运动的方式不同,对溶洞的大小和延伸方向也有影响。在潜水面以上,地下水主要是垂直下渗,所形成的洞穴主要沿垂直方向延伸,如落水洞等,在这里不易形成大洞。在潜水面季节交替的地带,在雨季时地下水以水平流动为主,而到了干季以垂直流动为主,在这儿既发育着垂直性溶洞又发育着水平方向的溶洞,这一带往往有大洞形成。如广东肇庆七星岩。而在潜水面以下,地下水以水平流动为主,则形成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洞穴。在承压水分布的地区,也有溶洞发育,一般规模较小。
  本文标题: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地貌(11)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beike/42728.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beike/42728.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地貌(11)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地貌(11)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