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日记写真的实践与研究(2)
时间:2013-03-10 10:37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四、课题研究过程
1、“日记写真”的可行性研究
(1)查找搜集“日记写真”的理论依据
国内外研究表明,写日记对于作文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曾明确指出,将写日记与教材教学中的作文教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为拓宽知识视野、为知识转化为能力创造条件。美国的《提高写作技能》和日本的写作教材《中学国语》等书中都指出多写日记、多写感受,能促进更有效地交流。江苏省特级教师张勇卫东在著作《全国中学生好日记赏析》的序中写道:“一年写下来,笔下渐生巧;三年写下来,作文不打稿;六年写下来,文名冠高考。”
以写日记的方式进行真善美的教育也有所研究和阐述。如:近代教育家杨杏佛说:“日记虽小课,然作时多在清夜,面对一日之过,虽无意自省,也尽自省之责矣。”尽了自省之责,也就是认识了“真我”,而后促人不断进步,起到了启迪智慧的作用。魏书生将记日记喻为道德长跑,他说:“倘若长年坚持不懈记日记,就能使人的心灵健康、强壮、开阔。”他又说:“写日记的好处是难以尽述的。在学生的日记中,有对某一事情的看法,有对学习焦点的研究,有对自己思想行为的审视,有对个人学习生活的总结。从学生的日记里,可以看到他们在心灵的原野上向着真善美奔跑的足迹,可以看到他们如何充实着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国写作学会会长裴显生在自己的日记美育专著《成长足迹》的序中写道:“在我看来,坚持写日记,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积累人生经验,提高思想修养和工作能力。”
所以,从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的层面上来看,在小学生日记的起步阶段进行写真、求真的引导和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且也是切实可行的。
(2)进行问卷调查。
在启动实施本课题研究之前,我们通过查阅资料,在2—5年级学生中作一个全面的书面和口头调查,结果我们发现,造成学生怕写日记,日记教学耗时低效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第一是要求过高。把日记与作文等同起来,说是请学生写一则日记,其实潜意识里是要求学生写一篇作文,文章的结构,篇幅的长短,内容立意、表现手法都以作文的标准来衡量。这样一来,学生就得去想怎样写才像是一篇“作文”?怎样才算有意义?怎样才是内容具体?如何凑足老师规定的字数等等,于是,只好东拼西凑,胡编乱造了,这样的日记当然会让学生厌恶头疼。
其实,日记应是一种不受约束,自由自在的写作方式,它是表情达意的工具,不应该是痛苦的事。叶圣陶老先生说过:“凡是干的、玩的、想的、觉得有意思的就写。一两句话也可以,几百字也可以,不要勉强拉长,也不要硬缩短。总之,实事求是,说老实话。”“要写出诚实的话,非由衷之言不发,非真情实感不写。”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先生特级也撰文指出:“真实”是作文之魂,学生作文的基点应当是个体生命力原生态的展示,既没有任何扭曲与约束,也无须任何遮掩和伪装,要真正做到真情真抒,实话实说。教师要让学生放开手脚无所顾忌地写日记,不强调篇章结构,只求真实、真情。唯有如此,学生的日记才会具有个性和生命力。
第二是疏于引导。有的老师片面理解“日记是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表达”,忽视小学生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局限性,每天简单地抛下一句:“写一篇日记。”,至于“写什么?怎么写?”从不作引导(或许是不知如何引导)。这也是造成学生讨厌日记的重要原因。
对于初学日记的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观察能力、捕捉素材的能力比较欠缺,教师适当的引导是极其必要的。《现代汉语词典》对日记的定义是“每天所遇到的和所做的事情的记录,兼对这些事情的感受。”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每天所遇到的和所做的事情”,并启发他们写出“对这些事情的感受”。只有当学生觉得有东西可写了,知道如何去写了,他们才会有写的热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