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家教小故事
当前位置: > 小故事 > 家教小故事 > 父亲,原来可以这样做--读李镇西的《做最好的家长》(2)

父亲,原来可以这样做--读李镇西的《做最好的家长》(2)

时间:2014-07-04 08:06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我思考再三,觉得李镇西和我或者我们不同之处有四:

一是李镇西站在教育人的高度,教育大写的善良的人,于是视角高于一般的父爱,故而能够平视女儿的作为,用教育者的眼光审视女儿,宏观上驾驭,微观上积极面对。比如商量制定计划,比如坚持原则,比如面对女儿考试失利,比如引导女儿背诗,比如尊重女儿的老师,比如真诚向女儿道歉,比如借助于有利资源和女儿对话等,无不体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我们面对学生可以耐心的说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对自己的子女却常常是你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一点摩擦常常擦出爆发的火星,其实在心里爱自己的子女,表现出来的却是恨,是恨铁不成钢,是急功近利,于是肝火上升,忘却了女儿也是普普通通的学生,以至于我的女儿发出愿意做我的学生的慨叹。

二是李镇西能够理性的面对女儿,理性的面对女儿的成功和失败,理性的面对孩子的任性和牢骚,理性的面对孩子的异性朋友等。角色定位系统准确,父亲的教育功能理性化的旗帜始终飘扬在他的心中,于是家里多了许多理性。当这种理性变为深思熟虑的引领,变成不经意的表扬,变成轻松活泼的笑声,变成信手拈来的教育契机的时候,教育就变得随意而不露痕迹,变得伟大起来。我们在外面理性了,回家常常便感性起来,露出本来的面目,喜怒无常,随心所欲,即便是对孩子,也缺乏理性的思考和行为,高要求严要求,不切实际而不近人情,一时宽容有加,一会是苛刻不已,率性而为,不讲科学。错了,一顿臭骂,对了,视为理所当然。家里缺乏理性的民主气氛,使用祈使句是家常便饭,命令的语气,刻板的词句,生硬的态度,充斥着子女生活的环境。

三是家庭教育的团队精神,这一点值得大书特书。从外公的教育到母亲的教育,和谐一致,不见杂音,不见互相内耗,始终把教育善良纯净的人放在第一位,而情感溺爱退居二线,和谐共振,如同一首演奏和谐的家庭教育的交响曲。在这本书里,母亲的角色始终是默默的支持者的形象,恰巧是这种背地里支持,更显一种高雅和智慧。比如面对女儿小时候洗碗,母亲心痛却只在心里。大学生活苦,好不容易回来一天,一般的母亲会想,怎能让她洗碗呢?于是抢着干。如果父亲坚持,母亲会大骂父亲不近情理,冷血动物,好像是后爸一样。这样,所有的教育不攻自破。我们也贴红花,家里的老人见孩子哭得不行,于是妥协,我帮你贴一排红花好吗?我们也曾经实行物质诱惑,比如洗一次碗奖励一元,被她外婆背地里塞的百元大钞给断送掉了,手中有钱,谁还干那种苦力活?

四是教育的恒心和毅力。李镇西记录女儿生命成长的历程,是用心在记录。从女儿一颦一笑到女儿许多的第一次,无不体现了一位伟大父亲对女儿的记挂和关爱。第一次随爸爸妈妈坐公共汽车,第一次呈现出笑的表情,第一次独坐,第一次“手舞足蹈”地跳舞,第一次离开妈妈睡,开始断奶,第一次独立行走,第一次在医院输液,无不体现出伟大的爱心。生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漫长的生命历程中,几经迁徙,却始终如一,坚守生命的成长,理性而智慧的引领。十八年,父亲从年轻到中年,从乐山到成都,从石室到盐外。女儿从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从呀呀学语到亭亭玉立的大学生,失败则鼓励,迷惘则开导,困惑则解惑。始终充满期待充满微笑,个中艰难,唯有做父母的知道。父爱相同,而付出不一,持久的坚守,火热的激情,热切的期待,培养女儿做一个善良纯净的会幸福生活的中国人而无怨无悔,这正是我们该正确面对之处。

李镇西说:“我回眸女儿成长足迹的时候,也看到我由一个不会做父亲的小伙子成长为一个还算受女儿认可的好父亲的经历。我们都在共同地完成着一门永无止境的功课:学会做人。”既然李镇西都说在学习中成长,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悬崖勒马,好好反省自己,善待我们自己的子女呢?

顶一下
(2)
66.7%
踩一下
(1)
33.3%
-------
欢迎你对父亲,原来可以这样做--读李镇西的《做最好的家长》(2)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父亲,原来可以这样做--读李镇西的《做最好的家长》(2)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