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能力培养与家庭教育
当今社会的发展,对人的整体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人的素质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因而人的素质的培养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即将进入新世纪的前夕,研究人的整体素质发展问题,研究人的能力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1992年8月,中日两国儿童在内蒙古大草原探险夏令营活动中的“较量”,曾引起有关人士的震惊,在我国引发了一场规模不小的讨论。有的记者已经注意到了那些在较量中给中国儿童丢脸的多是在校品学兼优的学生。然而,如何面对和解决已出现的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
近几年来,我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对孩子的培养要从小抓起,从基础教育抓起,要培养孩子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人们已开始重视对孩子全面素质的培养,重视全面提高孩子们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重视从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基础教育。于是,技能与能力的培养就为传统的教育增添了新的内容。
什么叫能力?能力是指一个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这就告诉我们,一个的能力总是在活动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并且在活动中得到表现。例如,儿童只有参加集体活动并与同伴交往,才能发展他的组织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此外,能力又是一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前提条件,能力强弱决定活动效率的高低。比如,学习活动的顺利完成,必须要有较强的感知力、记忆力、注意力和思维力。又如一个缺乏节奏感、曲调感和音乐表象等能力的人,就不可能成为音乐家。
能力不是天生的,它是人凭借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加上自己的主观努力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能力与知识、技能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知识、技能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它随着学习的进程而不断增多,还会随着人的年龄增长而日益丰富。而能力的发展则有一定的限度,即总是有限的。但是能力的发燕尾服又离不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能力也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可见,在家庭教育中,既要向孩子传授一定的科学知识,更要重视培养和发展孩子的能力。儿童能力的培养不仅在于学校,家庭教育也至关重要。
现代国民教育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大部分组成。三类教育的特点和功能不同,但对人的发展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就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来说,家庭教育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家庭是儿童生活的基本环境,家长对儿童生活能力的发展影响最直接、最长久、最深刻,而且家庭生活本身就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但一些家长至今尚未意识到家庭对孩子能力的影响与作用。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家长的态度并不一致。一般地讲,家长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一个较高的期望值、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有出息,认为只有搞好学习才是出路。于是,拼命给孩子提供最佳的学习条件,控制孩子的业余时间,给孩子灌输“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一些家长主动承担孩子应该做的事情,出现了严重的包办代替现象。例如,低年级学生的家长会在孩子值日劳动的那一天赶到学校替孩子打扫卫生;清晨,上课铃声刚过,一些家长匆匆忙忙赶到学校,为孩子送来学习用品,说是忘记帮孩子收拾书包了。更有甚者,有的孩子已经读六年级了还要母亲一勺一勺地喂饭,而孩子则边吃边玩。诸如此类的情况,无疑给正在成长的孩子的能力发展设置了障碍。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剥夺了孩子们一部分劳动权利,影响了孩子能力的正常发展,好心干了坏事。
心理学理论表明:儿童的独立生活能力并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经过学习逐步获得的。正常新生儿虽然生来就有吃喝拉撒睡的生理需要和简单本能,便他并没有独立获得生活资料的能力,成人的照料是他生存下去的必备前提。随着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儿童在生活中逐渐表现出对周围环境、包括对生活知识和技能逐渐增多,首先形成自理能力。在此基础上,随着身心的进一步发展,儿童在生活中更加主动地学习和掌握生活知识和技能,并对生活事件表现出赞同或反对态度,出现了有个性色彩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情趣,这样就形成了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生活能力便会逐步提高,最终发展为适应新世纪、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