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理清思路,明确任务,推动瑞安教育在新的起点上科学发展2010学年,将是我市教育发展进程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要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精心谋划“十二五”规划。更为重要的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教育工作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贯彻落实,深刻领会精神实质,结合我市实际,以新的思路、新的举措,担负起发展瑞安教育的历史责任。2010学年全市学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一个理念,围绕两条主线,创新三大机制,深化四项工程。具体来说,就是坚持育人为本理念,围绕提高教育质量、确保校园安全这两条主线,创新优质发展机制、创新均衡发展机制、创新和谐发展机制,深化教育质量与教育公平并举工程、深化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程、深化教育行政效能提速工程、深化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全力推进瑞安教育事业新发展。围绕上述思路,突出抓好四方面工作:
(一)重质量,促教育优质发展。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机制,探索培养学习兴趣的方法,使学生乐学、善学;留住优秀学生,引进优秀教师,搭建有利于优秀学生脱颖而出的平台,引导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和出名师、育英才。
第一,倡导有效教学。近年来,我市教育正从普及型转向提高型、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逐渐由“构建大厦”向“培育大师”、“弘扬大爱”转轨。随着教学改革进程的深入,教学有效性问题突出摆在了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根据高考、中考质量和教育教学常规检查情况,今年对10所中学进行表彰,2010学年将完善评价方案,有效提高我市教育教学质量。各位学区主任、校长要切实增强质量核心意识,借鉴“轻负担高质量”试点地区成功经验,聚焦研究课堂教学,发挥教育信息化平台作用,提高教学设备应用水平,探索减轻师生过重负担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幼儿园要重视提高保教质量,强调快乐学习和健康成长。义务教育学校要重视夯实基础,强调良好习惯的养成和学习兴趣的培养。普高要重视搭建有利于优秀学生脱颖而出的平台,强调高考质量的突破。职业学校要重视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强调工学结合。教研室要充分发挥“智囊团”作用,为有效教学的实施提供智力支撑和业务指导。各教研员要当好“领头雁”,在学校实际教学活动中研究教师教得怎么样、指导教师该怎么教,研究学生学得如何、指导学生如何学;要当好“急先锋”,加强新课程实验的研究和指导,突出做好考试改革趋势和命题方向的研究。各校之间既要有竞争,又要重合作,特别是在新高考研究方面要大力倡导合作与共享。
第二,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深化“师德群体创优”活动,创新师德教育机制。弘扬终身从教的爱岗敬业精神,引导每位教师将教书育人当作自己的一项事业,坚守三尺讲台,从风华正茂到白发苍苍,做学生喜爱的魅力型”教师。创新教师录用机制,多方面、多层次吸收优秀人才进入我市教师队伍,放眼全国引进优秀教师。创新名优教师(校长)培养机制,创设多种平台,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名优教师(校长)队伍。建立健全自主性、个性化培训模式,积极探索教研训一体化专业发展模式。建立教师培训基地学校制度,有计划选派薄弱学校的校长、教师到示范学校挂职带班培训,探索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加强教育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创新教师激励机制,以完善绩效工资制度为契机,激励教师争先竞位。将绩效工资与教学质量紧密结合起来,对一些工作不认真、教学效果差、学生和家长意见大的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扣发不同档次的绩效工资。严肃教师劳动纪律,强化绩效考核,加强在编不在岗人员清理工作。严格执行校领导兼课制度,并与绩效考核挂钩,防止出现领导随意改变任教学科,减少课时。校长不但要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第一线,而且要在教育教学一线。
第三,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市三中、市实验小学、市集云实验学校、市外国语学校、市新纪元实验学校要争创现代化学校,飞云镇小、市第二实验小学要争创素质教育示范校,荆谷乡学校、碧山镇中、锦湖实验小学要争创温州市示范学校。市第二高级职业中学要争创省一级重点职业学校,市轻工学校电子电气专业要争创省示范专业。东山中学等18所学校要争创省级标准化学校。潮基乡、金川乡要争创温州市级教育强乡。省三级以上幼儿园在园儿童比例要达到70%;义务教育、普高、职业教育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要分别达50%、85.3%、69.8%。建成温州市教育信息化达标学校60所,65%以上中小学建有校园网和学校网站。
(二)重公平,促教育均衡发展。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确保弱势群体接受良好教育,着力促进教育资源公平配置,加快缩小城乡、校际教育发展差距。
科学调整校网布局,要科学推进校网调整。根据瑞安经济社会发展及人口流动趋势。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启动瑞祥实验学校、塘下中心区小学、市第三实验小学建设,加快市职教基地建设。做大做强做美片区中心镇学校,撤并小学4所,推进普通高中、职业学校的重组和兼并工作。各教育学区、各级各类学校要抓住机遇,
也是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要立足我市名优学校资源有限、覆盖不广、招生压力过大以及薄弱学校规模不大、质量欠优、缺乏发展后劲等问题,要积极探索名校集团化办学模式。这是市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必经之路。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需求出发,坚持“名校引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均衡发展”基本思路,积极探索名校集团化办学模式。通过“名校+新校”名校+弱校”等形式,加大名校对新建学校、薄弱学校的整合、重组力度。名校要在输出管理、师资、文化、品牌等方面下真功夫、见实效,促进集团成员学校全方位的良性互动和均衡发展,让更多人享受到市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成果。2010学年度,重点在城区和城乡结合部学校进行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