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十八大报告辅导学习材料精编(12)

十八大报告辅导学习材料精编(12)

时间:2013-01-04 22:07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李慎明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统领,并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全部和始终。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钱晓芳代表认为,“三个倡导”,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是对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具体注释,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其它两个“倡导”的基础,是作为公民应该践行的道德规范。作为中国人,首先必须热爱自己的祖国,有国才有家,国强才能民安民康民富民乐。
  
  天津港中煤华能煤码头有限公司孔祥瑞操作队队长孔祥瑞代表,是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和“感动中国”人物。他说,“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8个字对我们每个人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于所从事职业的尊重代表着一种对于个人价值的追求,爱自己的岗位,全身心地投入到岗位上,干好本职工作,才可能为国家、为社会、为家庭,也为自己创造未来。正是因为热爱,才能做到奉献。
  
  “人与人之间应该倡导一种爱的循环。”孔祥瑞说。他所在的团队强调爱职工、爱企业;队长爱员工、员工爱队长、员工爱企业、企业爱国家。这种爱的循环能够拉近人的心,产生无穷的动力,正是倡导友善的一种体现。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侯晶晶代表说,“友善”是最紧密涉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它不像敬业等职业道德那样指向特定的成人群体,而是一个各级各类学校都可以也应该重视的无涉年龄的、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基础性的价值观。
  
  “全面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践行的根本前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停留在说的阶段,现在就要做起来”,李慎明说。
  
  报告解读十
  
  十八大新华时评:让“创新之树”根深叶茂
  
  党的十八大报告通篇闪耀创新的思想光辉,其中有精辟的分析,更有深刻的启迪。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生机活力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大力推动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无比光明的前景。
  
  面向未来,要在我们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要按照党的十八大部署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尤其要重视化解资源、能源、土地、环境以及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制约。要做到这些,必须深化改革、加强创新。十八大报告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部分,专门就“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了要求,强调“把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意味深远。
  
  加强创新,解放思想是先导。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不断夺取现代化建设新胜利的宝贵经验;解放思想始终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实践发展无止境,解放思想无止境。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胆破除僵化教条的思想观念,才能与时俱进地推动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
  
  加强创新,培养人才是关键。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坚决破除阻碍人才流动、抑制人才发展的制度壁垒,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加强创新,繁荣文化是保障。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创新的源泉。深厚的文化底蕴、活跃的文化发展,不但能够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促进社会和谐,而且能够拓展人们的思维空间,激发人们的创造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创新之树”就能根深叶茂。
  
  报告解读十一
  
  新华网评:文化强国提升人民“精神幸福指数”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十八大报告中,一条条有力的论述将文化建设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上,文化强国的“路线图”已然清晰。循着这条路径展望未来,我们看到的将不仅是国家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更有人民“精神幸福指数”的大提升。
  
  当你和爱人牵手走进电影院享受视听盛宴时,是否知道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2011年电影产量达791部,国内票房超过131亿元?当

你手捧一本心爱的书籍忘我阅读时,是否知道我国图书出版品种和总印数、日报总发行量已居世界第一,电子出版物总量居世界第二位?当你行走海外意外于“洋面孔”竟纷纷说起汉语与你交流时,是否知道随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仅孔子学院就已在100多个国家落户,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汉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
  
  类似这样的图景与成绩单不胜枚举,而这些图景的背后,则是我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时代大背景。
  
  我们看到,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高潮,2009年首部《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文化产业发展第一次被提到了国家战略高度,文化体制改革的“攻坚战”开始打响。特别是2011年,具有历史性、里程碑意义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出台,充足的文化供给、多样的文化服务、丰富的文化活动如潮水涌现,提供着滋养人们心田的精神养分。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经济跨越发展、社会民生改善的同时,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中国人在文化领域的追求越来越呈现出高层次、多元化趋势。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从物质、精神和社会等多个层面入手,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的果实。着眼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十八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提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十八大报告辅导学习材料精编(12)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十八大报告辅导学习材料精编(12)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