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域特征
1.以丘陵山地为主。本区土地总面积16.5万平方千米,其中丘陵地105813平方公里,占64.1%;盆东与盆缘山地(含高丘)51975平方公里,占31.5%,二者合占95.6%,平地只局限于成都平原,仅占4.4%。除成都平原为冲积草甸土基础上形成的水稻土外,广大丘陵山地多为紫色砂页岩风化母质上发育的紫色土,钙磷钾等含量较丰,肥力较高,只要土壤不被流失,土地生产力居中、上水平。
2.中亚热带湿润气候。本区纬度位置与桐柏-大别山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相当,但因有秦巴山地对北方冷空气南侵所起的屏障作用,冬季温暖而夏季比较炎热,最冷月平均气温4—8℃,较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上海和武汉高2—4℃。盆地南缘的河谷地带温度尤高,日平均气温≥10℃的积温达6100℃以上,香蕉、龙眼、荔枝等南亚热带水果均能安全越冬,局部地区还有杪椤、乌毛蕨、四川莲座蕨、华南紫箕、里白等古热带孑遗植物保存。
全区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50—60%集中夏季,但水、热季节分配不够协调,冬季少雨、干旱。春季雨水偏少,春旱明显,加之春温较低,影响春播。夏季雨水集中。九、十月秋雨较多,气温偏低,不仅影响水稻灌浆结实而且有碍棉花吐絮。
盆地空气湿度大,多云、雾、阴天,全年雾日超过25—50天,阴天日数一般也在200天以上。全区日照时数仅1000—1400小时,大部分地区年辐射总量在41.1868×104焦尔以下。只是由于盆地营光合作用的温暖期长,无霜期280—350天,日平均气温≥10℃持续期250—280天,故除盆东南局部地区以外,盆地大部分地区光合生产潜力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相去不远。
3.种类繁多的生物资源 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本区就开始成为我国重要的农耕地区,盆地土地平均垦殖指数现已达30%,平地地区达60%以上,盆中丘陵亦超过40%,强度的耕垦使区内天然植被和野生动物资源锐减,除海拔500—1000米的低山区尚保存少量成片的地带性的常绿阔叶林外,500米以下的丘陵地区多辟为农田,森林覆盖率仅8.4%,盆中丘陵地区仅3—4%,野生动物也以农田小型动物为主,只有盆东平行岭谷区,还保存有不少珍贵动物,如鸳鸯、水獭、猕猴、大灵猫、小灵猫、云豹和红腹锦鸡等。在江河中尚有许多名贵渔产资源,如中华鲟、白鲟、胭脂鱼、鳗鲡、多种裂腹鱼,铜鱼、中华倒刺鲅、三角鲂(鳊鱼)、长咀鲍、鳜等。
本区农业栽培植物种类繁多,在经济林果中,不仅有柑桔、柚等亚热带水果和油桐,油茶、生漆等经济植物,还有香蕉、荔枝、龙眼、橄榄、蒲葵、印度橡树等属于南亚热带和热带品种。粮食与经济作物的产量均居全国前列。
4.不甚充裕的水资源 全区平均年径流深300—600毫米,盆地中心的简阳、安岳、南充、阆中、三台一带不足300毫米,盆缘地区可超过600毫米。地下径流模数也是盆缘高于盆中。盆缘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径流资源可达40—60万立方米,而盆中地区则仅10—5万立方米。不过区内水系纷纭,是长江上游众支流辐聚区,北有岷江、沱江、嘉陵江,渠江汇入,南有乌江、赤水河、綦江辐集,水网比较稠密,航运也比较发展,长江干流(川江)航轮可直溯宜宾,各支流下游河段亦可部分通航。总计盆地河流通航里程可达11400多千米,是我国内河航运较发达的地区之一。
由于盆地河流比降不大,水力资源不多,加以缺乏优良坝址,水能资源的开发只能以小型为主。
5.具特色的矿产资源 盆地内煤、磷、石油、天然气、盐卤等矿产都很丰富,特别是天然气和盐卤在全国占有突出地位。煤以盆东和盆南地区最为集中,最著名的有南桐煤矿、松藻煤矿、中梁煤矿、天府煤矿、华蓥煤矿等;天然气可采储量约5000亿立方米,主要分布于盆南和盆东地区,以沪州、隆昌、石油沟、威远及中坝几处矿区规模最大。盆地石油资源潜在储量可观,目前已探明的盆中油田,包括遂宁、合川、蓬溪、盐亭、南充、营山、达县、潼南、武胜及广安等。磷矿保有储量达数亿吨,主要集中于什邡、绵竹二县,规模大,质量好,五氧二磷含量达23.36%。岩盐、井盐(盐卤)集中于自贡、威远、犍为、南充等地。纯岩盐层厚可达2—6米,最厚的可达30米。岩盐探明储量已达440多万吨,主要产于自贡邓井关。盐卤除氯化钠外,还含有较多的碘、溴、钾、锂、硼等多种有用矿物,可综合开发利用。
(二)区域开发与整治
1.充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优势和良好的农业经济基础,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重点发展粮、油、甘蔗、苧麻、生猪、桑蚕、柑桔和木本油料的商品生产。发展乳、肉用牛、山羊、水产、经济林和土特产品的生产。盆西平原重点发展粮食、油菜和生猪生产;盆南浅丘地区重点发展粮食和甘蔗;盆中丘陵则以棉花、桑蚕、水果为主;盆东平行岭谷区则以粮食、柑桔、苧麻、油桐为重点;盆北边缘山地则以用材林、生漆、核桃和草食畜牧业为主。
2.治水治旱,改造低产田。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均衡性和土地结构的某些特点给四川盆地造成了几个重大的环境问题。第一是由于降水集中夏秋季节,暴雨多,森林覆盖率低,地表蓄水滞水能力弱,加以川江支流辐聚,洪水灾害频度高;第二是春旱伏旱比较严重,尤其是川中丘陵地区,降水少,孤丘零散的地形,集水面积小,又缺乏大中型水库坝址,引蓄条件差;第三,由于盆地的土地是以质地疏松的紫色砂页岩组成的丘陵地为主,垦殖率高,坡耕地多,水土流失严重,破坏地力,中低产田多;河谷中的坑田垅田,受涝渍影响,冷浸田、烂泥田多,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使“天府之国”的农业得到高层次的发展,必须加强治水治旱和改造中低产田工作。其中关键措施就是大力发展林业,提高森林覆盖率;搞好以农业基本建设为中心的水利建设。鉴于盆地内部人多地少,大面积成片的宜林地少,发展林业只宜“见缝插针”,绿化零星小块的秃山荒岭。把绿化的重点放在盆东和盆缘低山丘陵区。
从总体来说,盆地水资源并不富足(760亿立方米),由于拦蓄骨干工程少,水资源可利用率仅占水资源总量的11.2%,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6.8%),也低于长江流域平均水平(16%),所以必须大力搞好水利建设,提高地表径流的拦蓄能力。要在江河各支流上游的低山丘陵地区选择优良坝址,修建一批大中型水库,扩大和增加引灌水源。在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完成实现川江渠化的同时,各支流也要搞好梯级开发,渠化河道,既增加库、坝、塘、堰蓄水能力,发展水电,又可提高河道通航能力。要进一步完善丘陵山地的梯田系统,防止水土流失。低洼湿地则要完善排灌系统,排除积水,降低地下水位,从根本上改善土壤水、热、气条件,提高土地生产力。
五、长江中下游平原区
(一)区域特征
1.水土资源 长江中下游平原总面积29.3万平方千米,地跨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年平均气温14—18℃,最冷月平均气温0—5.5℃。受北下强冷空气影响,绝对最低气温可达-10℃—-20℃,对亚热带常绿果木安全越冬不利。但最热月平均气温可达27—28℃,全年无霜期210—270天,日平均气温≥10℃积温达4500—5600℃,农业生产可以保证一年二熟,如茬口安排得当亦可发展稻稻麦、稻稻油、稻稻绿连作三熟。全区年降水量1000—1700毫米,江淮平原略少于1000毫米。降水集中春夏两季,秋雨不少,冬季也不干旱。特别是本区处于全国江河湖水最充裕的地区,地势低平,引灌便利,水热配比优良,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全区绝大部分地区为第三纪和第四纪沉积物所覆盖的平原、岗台地和低丘地形,土地结构以平地为主,水域面积占有较大比重,以两湖平原为例,土地类型结构如表18-7所示。苏皖沿江平原则山地丘陵和水域面积比重均较大,如长江右岸鄂皖平原地区,山地占12.4%,丘陵地占49.4%,平地占22.2%,水面占16%。长江三角洲则平地占有更大优势,如位处三角洲前缘的上海地区,平地面积占99.97%。优越的水土条件,使本区成为农业发达的全国著名的“渔米之乡”。
2.本区东临东海和黄海,水量宏富的长江贯串全境并由上海汇入东海。江河、湖、海连成一体,为本区提供了丰富的水利和水能资源,为水运、水力、灌溉、水产养殖提供了有利条件。东海和黄海是我国东部沿海港口资源、滩涂资源、渔业资源、海底油气资源最有开发潜力的海域之一。长江干流和沿海地带所构成的“T”字型区位形势,对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亚区和整个华中地区与长江全流域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国土整治
1.以防洪除涝为重点,整治江河湖泊。长江中下游是著名的“梅雨”区、平均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雨期绵延20多天,且多暴雨,使本区成为我国洪涝灾害的高频发区,其中以江汉平原最为严重。处于下游的太湖平原和里下河平原,因地势低洼,又受海潮顶托,上游来水不易下排,是本区第二个洪涝灾害频发区。
由于泥沙淤积,严重影响长江航道的稳定性,长江许多支流受泥沙堆积和碍航建筑的影响,使航道里程缩短,长江河口段,由于铜砂浅滩的梗塞,阻碍大吨位船只的过往,严重影响“黄金水道”潜力的发挥。受泥沙淤积加上人为的圩垦,湖泊水面也大幅度地缩小,大大降低了对洪水的调蓄能力。因此整治江河湖泊是本区国土整治的重要工程,主要措施包括:
(1)建设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控制长江上游洪水和泥沙。宜昌以上的长江上游,流域面积占全流域面积的58%,径流占长江总径流量的46%,进入中下游的洪水(1954年)64%来自上游,每年由宜昌以上的上游进入的泥沙近5亿吨,平均每年进入洞庭湖的泥沙1.42亿吨,其中来自长江中游经由荆江四口(今为三口)入湖的占83.1%,即使是鄱阳湖,每年入湖的2368万吨的泥沙中,亦有10.3%,系由长江倒灌进来的。因此建设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控制上游来水来沙,实是整治长江、防治中下游洪水灾害的关键。
(2)疏浚湖泊,增加湖泊对洪水的调蓄容量;加固沿江沿湖的防洪大堤,抗御洪水灾害。严禁沿湖圩垦,保护江河水面,大力加强长江河口的疏浚整航工作。对长江许多重要支流也要进行综合整治,通过梯级开发,做好河道渠化工程,增加通航能力,以发挥灌溉、发电、航运、水产养殖综合效益。
(3)搞好分洪工程。继续加强和进一步完善荆江分洪工程,积极稳妥地在荆江北侧,选择适当地点开辟第二分洪工程。在太湖和里下河地区,要拓宽和增辟入海入(长)江分洪工程。
(4)在上述宏观工程基础上,在广大平原地区,要进一步搞好农田排灌工程,降低地下水位,治理土壤渍害,从根本上提高土地生产力。
2.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综合开发和治理山区。洪水和泥沙所带来的灾害,发生在平原地区,而根子却在长江两翼的山区,所以整治长江,防治中下游平原地区的洪水灾害,必须把全流域作为一个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来对待,上游和中下游,左岸和右岸,统筹兼顾,全面治理,综合开发。
本文标题:华中地区区域内部差异(4)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zhongzi/24090.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zhongzi/24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