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中国经济地理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中国经济地理 > 区域发展问题(2)

区域发展问题(2)

时间:2014-10-25 11:23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针对一个国家内部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源分布和劳动力供需不平衡等情况,有的国家专门制定区域发展政策,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与中、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拉大,引起了如何缩小发展差距的讨论。

  区域分异和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将是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的主要课题。

  针对中国地域差异突出的情况,正确分析和认识区域分异是开展经济建设的前提。造成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可大致归纳为:①自然环境。综合自然区划所揭示的东部季风气候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在相当程度上是影响中国区域发展的宏观框架,自然条件上的差别是形成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基础。②资源赋存。西部强于东部,但开发条件差,东部可以利用海外资源,代价反而较小。③地理区位。东部靠海,便于对外交往,又接近世界经济发达区,西部则比较闭塞。④历史因素。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基础的差异。⑤政治经济因素。政策影响,投入差别,体制改革进展差别,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条件差别,都能影响地区经济的发展。

  当前对地区发展分异的研究已从一般定性研究,进入到定量分析。认为区域发展水平差异可以下列几方面的指标来衡量:

  (1)自然环境。所处纬度,离海洋距离与气候条件,地形与海拔高度,发生自然灾害的频率与严重性。

  (2)区位条件。反映一个地区和其他地区在空间上的联系,从地理上考虑和主要经济中心、海港、交通枢纽的距离,从地缘政治上考虑和邻国的关系。

  (3)资源赋存。水、土地、能源、矿产、生物等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和开发潜力,对经济发展的保证或限制程度。

  (4)原有经济基础与发展水平。反映一个地区创造财富或获得财富的综合能力,可从产业结构、人均GDP或人均GNP、增长发展速度、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发展速度、投资效益、外资比重等指标来衡量。

  (5)社会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人口的数量与素质、民族关系、文化、科技与教育水平、社会保障和服务设施。

  (6)生活质量。劳动工资与人均实际收入、家庭开支与消费构成、人均居住面积、居住环境质量。

  (7)基础设施。水电供应、通讯设施、对外交通。

  新中国建立以来,一直重视区域开发研究,50年代开始进行的流域规划和地区综合考察,60年代开始研究的农业区划和工业城市区域规划,80年代开始的国土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等,都是属于这一范畴的实际工作,地理工作者参与这些工作,不仅消灭了在地域研究上的空白,摸清了各地区的区情和开发条件,并且发展了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理论。

  近年来开展的区域发展战略研究,是根据一定时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总方针和总战略,在系统研究一定地区有关发展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区域整体结构和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分析,把握区域要素相互作用规律,制定该区域发展的战略目标,确定区域的产业结构、开发方式和区域发展通过流、线(轴)、网络、节点等级体系等空间结构因子的地域组合,实行不同阶段区域的最优空间结构,为区域开发、区域间的协作和交流提供科学依据。这是一种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和动态性的区域开发战略。随着系统工程、计算技术等学科的新进展,也开展了从持续发展观点进行各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资源得到最合理的利用和配置的研究,以使区域的总体经济发展趋于最优,并提出建立区域优化发展模式。这类区域优化研究已成为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新趋向。

  中国地域差异性强,这是国情中一个突出的特点。过去由于对地域差异性缺乏应有的认识,以致在一些重大的经济决策中强求一致,结果顾此失彼,得不偿失,造成经济工作的严重失误。为了避免历史教训重演,应该强调在经济建设和管理工作中,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本文标题:区域发展问题(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zhongjing/7636.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zhongjing/7636.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1)
100%
-------
中国经济地理:区域发展问题(1)
欢迎你对区域发展问题(2)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区域发展问题(2)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