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中国经济地理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中国经济地理 > 河西走廊-开发历史

河西走廊-开发历史

时间:2010-01-29 02:15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第二节 开发历史

  河西走廊由渔猎游牧社会进入农业社会,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灌溉农业发源较早的地区之一。史前时期河西走廊地区诸内陆河自然流淌,多在终端汇成湖泊,如石羊河下游地区的潴野泽、休屠泽,黑河下游地区的居延海,疏勒河下游地区的冥泽和哈拉湖,河流两岸和湖泊周围水草丰美,树本丛生,并有人类活动,孕育了新石器至铜器时代各个时期的文化。如石羊河下游民勤地区的“沙井子文化”。

  两千年以前河西走廊地区为匈奴领地,是匈奴活动和控制的地区,“以畜牧为主,尽河西水草之美,竭力繁殖牲畜”,其牧业之兴旺,为“天下饶”。据汉书《匈奴传》记载,匈奴“逐水草迁徙,无城郭常居耕田之业”,当时还无任何农业垦殖活动。

  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二次出击匈奴,军锋所至“过焉支山千有余里”,“逾居延至祁连山”,迫使匈奴退出河西走廊地区。为“断匈奴右臂”,制止其卷土重来,汉武帝决定开发河西,采取了军屯、移民、设郡、实行盐铁专卖等四项措施,屯垦戍边,无事则以之为农,有事则调之为兵,因田致谷,因地为粮,因民为兵,因屯为守。这种大规模屯垦和移民,使河西走廊地区人口大增,不仅巩固了边防,保证了丝路畅通,更重要的是,移民带来了内地先进的水利技术、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开渠筑坝,引水灌溉,大大推动了灌溉农业的发展,产量不断提高。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时河西四郡已有居民 61 270户,280 211人,由于当时农业重点开垦区大体在大黄山以东的石羊河流域,因此凉州(今武威)也就成为河西走廊最富庶和最繁华之地。

  隋唐时期是河西走廊第二个大发展时期。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隋炀帝西巡,在甘州(今张掖)召见了西域27国的使者,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盛况空前。由于在唐初的一个世纪左右,施行了一系列缓和阶级矛盾措施,推行均田制,并在凉州和甘州继续屯田,开辟水源,发展生产,灌溉农业向西推进,黑河流域的土地得到大规模开发,稻粟数年丰收,粮食富足,以至当时内地受灾,由河西调粮接济。唐天宝初年,凉州已有人口27 510户,137 493人,比西汉末年增加近一倍,遂有凉州“七里十万家”之说。唐安史之乱后,河西走廊经济逐渐衰落,公元1035年被西夏全面占领,退到以牧业为主时期。

  元、明、清三个朝代,亦十分重视开发经营河西走廊地区,重点移民屯垦,开发甘州、肃州(酒泉)、沙州(敦煌)的土地,并把开发历史悠久的凉州和甘州绿洲,建成为号称“金张掖”、“银武威”的富庶之地。清光绪年间,河西走廊的土地开垦已具相当规模,农田面积达350万亩,人口超过85万。

  在民国时期,由于国民党的残酷统治和剥削,大规模的鸦片种植和贸易,特别是1927年大地震和1929年前后的连年灾荒,使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农垦事业停滞不前,发展缓慢。据1944年统计资料,河西走廊地区计有耕地566万亩,其中灌溉地近420万亩(但实际灌溉面积只有200万亩)。截至1949年解放,河西走廊人口为170万人,耕地面积670万亩。

  解放后的近50年来,河西走廊地区进入了历史性的大发展时期,区域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不仅耕地面积达到1428.66万亩,成为甘肃省的重要商品粮基地,而且工业也有很大发展,工业产值占全省的20%,完全摆脱了历史上两千多年的纯农业开发。但是大规模的发展不可避免的要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例如水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恶化问题,需要重点研究解决,以保证可持续发展。


  本文标题:河西走廊-开发历史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zhongjing/7608.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zhongjing/7608.html
    顶一下
    (1)
    50%
    踩一下
    (1)
    50%
    -------
    欢迎你对河西走廊-开发历史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河西走廊-开发历史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