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部山区为多雨区,属热带雨林的原始森林区、水源区、主要物种保存区,面积约8 620平方公里,占海南岛总面积的25.42%。内陆丘陵、台地带,海拔200米以下,面积16 81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9.55%,降水量仅次于山区,原始热带雨林砍伐贻尽,荒地连片,是种植热带作物最集中的区域。沿海台地、平原带,海拔高度多在100米以下,面积8 49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25.03%,是耕地集中、种植热带作物较多的区域,也是开发历史最长、开发程度较多的地区,其海岸带资源占有特殊地位,但其水资源相对不足,其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受山区和丘陵台地带环境质量好坏的制约,特别是淡水环境的制约。海域地带,除个别海岛有人定居外,广大海域海岛属无人区,因此其开发、利用、保护,受沿海地带开发的影响或加速或延缓,海域自然资源,包括水产、航运、旅游及海底油气资源,是沿海开发的重要资源条件。
上述环带状的地域分异,特别是中部山地海拔高度大(五指山海拔1867米),不仅影响全岛降水量的地域变化,而且气候、土壤、土地资源的垂直变化也很明显,使河流分布向四周扩散,独流入海,河流比降大,较难选择有利地形建设水库储存洪水季节水量,从而影响到水资源可利用率的提高,因此海南岛的土地利用,资源开发必须充分注意这一环带状的地域分异规律,应因地制宜,发挥各个环带的自然优势,按规划建设各环带相互协调衔接的保护体系,和不同层次的开发区域。
(2)经济环境评价。海南省经济,包括建省以来均是围绕资源优势发展有关产业。如以热带土地资源发展热带作物、热带水果、反季节(冬种)蔬菜;以热带风光、热带海滨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以开采富铁矿、滨海钛砂矿等矿产资源为主的采矿业,及以加工农副产品为主的食品工业等产业的经济产值,占全省社会产值的主导地位。利用优势资源发展经济,仍将是海南岛今后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发展的主导方向。
海南建省后,投入较多资金改善投资环境,包括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均有较大改善。交通运输方面,除铁路未有增加外,公路通车里程增加 2 000公里,达到每百平方公里拥有44公里里程,其中有水泥或沥青路面达8 753公里,占公里总长的60%,并建成海口经文昌、琼海、万宁、陵水至三亚市,及海口经澄迈至儋州市的高速公路;建成大小港口 16个,泊位57个,其中万吨级泊位10个(新建7个),港口综合吞吐能力1132万吨;新建三亚机场和海口新机场,现有国内外航线63条,初步形成海陆空运输配套的交通运输条件。通信设施也有一定改善,1988年全省电话仅1.67万门,1995年增至19.8万门,无线通讯和无线传呼则从无到有,分别达到3.1万户和20万户。建设了马村燃煤电厂和大广坝水电厂等,年发电量达31.5亿千瓦小时,比1988年增加22.8亿千瓦小时,缓解了电力紧张。1995年供水能力2.14亿立方米,除昌江和洋浦开发区外,各县城均设有水厂。
但海南省的经济环境仍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解决。一是,第三产业发展迅速,而一、二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发展缓慢,难以支持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二是,重视陆域资源开发,忽视海洋资源开发,作为海洋大省,海洋经济水平还远不及其它沿海省市区。三是,工农业发展不协调,农业投入少,抗自然灾害能力下降,生产不稳定,难于保证农副产品对市场的稳定供应。另一方面利用农副产品的加工业能力低,除椰子、腰果可加工系列产品外,其余主要产品,如橡胶、南药、蔗糖等多数以原材料提供市场。热带水果、反季节蔬菜、海洋水产品及水果保鲜储运等更为落后。而保证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工业,如化肥、农药等全部靠外省调入。四是,现有工业以小型企业为主,占94.6%,大中型企业少,技术和设施落后,难以形成拳头产品和提高附加值,市场竞争能力低,企业亏损面大。五是,外贸逆差大,1978~1995年累计出口总额46.03亿美元,进口额为70.84亿美元,逆差达24.81亿美元,这与工业基础薄弱,出口以初级产品为主,创汇能力低有关,这和海南要建成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大特区是不相适应的。六是,基础设施虽有较大改善,但对外运输的港口规模、船舶数量、以及配合城市工业发展的能源、供水等设施,仍不能适应城市及工业发展的需要,造成生产、运输、销售脱节,影响产品外销,特别是需要及时外运的反季节蔬菜、热带水果等,问题更为突出。
本文标题:海南岛-资源与经济环境(3)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zhongjing/7570.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zhongjing/7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