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植物地理学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植物地理学 > 温度条件(5)

温度条件(5)

时间:2010-01-29 01:10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表2-13 植物的抗寒与抗热能力(据Larcher,1980)

三、植物物候节律

  仅仅考虑植物需热量和抗御极端温度,还不能完全反映植物与温度条件的适应关系。应该指出,除少数热带地区外,各地的年内季节变化(以气温为主导)对植物生长发育影响极大,因此需要予以动态地观察,即对植物在一年内的发育节律(物候学)进行研究。

  芽萌幼(膨大)、叶伸展、现花蕾、花始开、花盛开、果成熟、叶变色、叶落光等物候期分别在一定的日期前后依次出现,并与一定的温度有关,据此可制作各地物候历(自然历)。

  虽然年际温度变化使植物物候发生时间推迟或提前,但根据节律,人们有可能由前一物候期预测相邻后一物候期的出现日期。例如华北农村谚语“枣发芽,种棉花”,反映了枣树发芽时,日平均气温(为15℃)已能满足棉花种子萌发的温度条件,而且在此后生长无晚霜的威胁。但为了提前准备工作,还需要知道先于枣发芽若干天的物候现象,如杏树始花比枣树发芽平均提前12天,可供预测枣树发芽或适宜种棉的日期。

  历史文献记载的物候资料常用来分析气候演变。如日本东部樱花花期在本世纪前半叶平均为4月14日,而9世纪(相当我国唐朝)时,提前10天为4月4日,说明当时较现代温暖,12世纪(相当北宋)时推迟10天为4月24日,应比现代寒冷,13世纪时与现代相仿,为4月15日。

  同一时间物候在空间上的变化,指示温度的地域分布形势。霍普金斯(A. D. Hopkins)在分析植物物候资料后认为,在北美温带地区纬度每向北移1°,经度每向东移5°,高度每上升400f,春天至初夏各物候向后推迟4天,秋天相反。但实际情况因地而异。我国东南部早春桃树始花日每隔纬度1°差10天,而初夏物候期相互已很靠近。

  将同一物候现象在山地不同部位出现的日期绘制成物候剖面图,可以直观地展示山区气候的空间差异,弥补直接观测数据的不足。

  植物长期适应生长地的温度条件,在物候变化特征方面形成相对稳定的对应关系,如果遇到气温突变或者被迁移到温度条件不同的地区,便会受到某种程度的损害。已适应温暖地区环境的树木(暖生态型),被移栽到高纬寒冷地区后,仍然保持原来萌发较晚的特点,以致新生长的器官未能成熟,便遭早霜而冻坏。反之,冷生态型植物向中纬温暖地区移栽时,因过早萌发生长而易受晚霜冻害,同时其过早结束生长的习惯也不能充分利用大部分生长季。

  引人注目的是将温带树木移种到亚热带与热带后,有的种类长期适应新环境后,秋季停止落叶转为常绿型,有的却对当地虫害和疾病缺乏抗御能力而生长不良。一些温带杨树在长江以南种植便是后一种情况。这也是温度间接影响植物分布的表现之一。


  本文标题:温度条件(5)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zhiwu/4803.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zhiwu/4803.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1)
100%
-------
欢迎你对温度条件(5)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温度条件(5)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