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气象洪涝海洋灾害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气象洪涝海洋灾害 > 赤潮灾害(2)

赤潮灾害(2)

时间:2013-05-12 19:05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二)赤潮灾害的原因

赤潮究竟是一种原本存在的自然现象,还是因日益加剧的海洋环境污染所引起的,至今尚未获得圆满的结论。但是,根据国内外大量调查研究的结果,赤潮在某一特定海区发生,至少要具备以下条件:①海域水体富营养化。这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据测定,作为赤潮生物主体的浮游植物的体重组成中,碳、氮、磷三者的比值是40∶6.7∶1。因此,不难想象,赤潮生物要获得大量繁殖并达到发生赤潮的生物量,水体中没有充足的上述营养盐是不可能的。同时,活性磷含量还可能是特定海区赤潮发生的限制因子。由于赤潮生物是硅藻类,可溶性硅酸盐也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②诱发因素。调查表明,富营养化的海域不一定都能发生赤潮。也就是说,赤潮的发生除必须有丰富的碳、氮、硅、磷外,还必须有某些特殊物质参与。这些特殊的微量物质,被称做诱发因素。现已知道的诱发物质有维生素B1、B12,微量重金属铁、锰,动物组织和酪肮分解物,酵母及其消化浸出物,脱氧核糖核酸、植物荷尔蒙等等。③其他环境条件等。发生赤潮的水域必须具备某一种赤潮生物生长、繁殖的最适宜温度和盐度。在同一海域不同时间(季节)发生不同种类的赤潮,以及同一种类的赤潮在同一海区往往出现在不同季节等,可以说主要是水温所决定的。至于盐度可能对许多赤潮生物没有很严格的要求,但降水引起盐度降低的刺激,可能会促进赤潮生物的增殖。另外,风、浪、流、日照等水文气象条件对赤潮生物的繁殖、聚积也有很大影响。

因此,浪、潮、流缓慢,水体交换差的内湾,以及天气形势稳定、海域风平浪静、阳光充足,可能与保证赤潮水团的稳定和进行良好的光合作用有关。通常赤潮的消长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起始阶段、发展阶段、维持阶段和消亡阶段。

另外,赤潮有以下四方面的特征:①赤潮生物的生物量增殖幅度(即维持阶段赤潮生物达到的最大生物量);②空间延伸(即赤潮影响的空间范围);③赤潮在维持阶段的持续时间;④赤潮发生的频率。

形成赤潮的生物种类繁多,据初步统计,世界各大洋中能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有180余种,其中在我国浮游生物名录上登载的有63种。能够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有一个别名,即“赤潮生物”。在赤潮生物的63种浮游生物中,硅藻有24种,甲藻32种,蓝藻3种,金藻1种,隐藻2种,原生动物1种。在我国,已有赤潮资料记载的赤潮生物达25种。其余的38种在我国海域均有分布,只是尚未形成过赤潮而已。因此说,有赤潮生物分布的海域未必一定发生赤潮,这要看其密度能否达到足以使局部海域水体变色的水平。

据统计,目前已知的有毒赤潮生物有36种,其中甲藻纲31种,绿色鞭毛藻纲5种,金藻纲2种。

赤潮现象,在古代的《旧约·圣书》中就有“河里的水都变作血了,鱼死了,河也腥臭了”的描述。以后在公元723年、1234年、1312年,也曾有“海水赤如血”,“鱼皆死,食鱼者皆死”等有关赤潮现象及其后果的记述。但在我国直至1933年才首次报道了发生于浙江沿海水域的赤潮。建国后的1952年,又报道了发生于黄河口一带的夜光藻赤潮。1962、1963年秋在福建平潭岛附近(束毛藻)和1967年在浙江沿岸海域又先后发现赤潮。至90年代,一年当中就可能发现几十起赤潮。

应该说明的是,赤潮目前还未被广大群众所完全认识,某些赤潮造成的危害,被误认为是其他原因所致,因此,我国赤潮的危害可能远远超过本目录表和资料简表所列。即使在目前已经有组织地对赤潮进行监视监测的情况下,也不可能把沿岸海域的赤潮发生及其灾害全部收集到。至于赤潮对海洋生态系的破坏及其潜在的影响,是不能单从经济损失来衡量的。


  本文标题:赤潮灾害(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zaihai/10381.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zaihai/10381.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气象洪涝海洋灾害:赤潮灾害(2)
欢迎你对赤潮灾害(2)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赤潮灾害(2)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