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半岛高原农牧业区
本区主要包括古吉拉特、马哈拉施特拉、卡纳塔克、安得拉、泰米尔纳德等5 个邦(但不包括卡纳塔克和泰米尔纳德两邦的西南部),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3 亿,耕地面积为5500 多万公顷。
(一)发展农业的条件
德干高原是本区地形的主体,平均海拔约600 米,东西两侧分布有东、西高止山脉。沿海平原各地宽窄不同,一般东部宽于西部,东部沿海平原宽40~100 公里,而西部为10~80 公里。气候属于热带干湿季和热带半干旱气候,前者分布于半岛的东部地区,具有较长的干季,冬季各月均温在18℃以上,一年中最热月出现于两季来临前的5 月,月均温可达35℃。年降水量在750~1500 毫米,大部降于盛行西南季风的6~9 月,各地干旱月份长短不一,一般在5~7 个月之间。降水由东部向西部减少,只有泰米尔纳德降水季节有所不同,10~12 月的降水量可超过年降水量的一半。热带半干旱气候分布于北回归线以南和西高止山东部以及豆蔻丘陵地区,包括卡纳塔克、泰米尔纳德的内陆、安得拉西部和马哈拉施特拉邦的中部,年降水量为400~750 毫米,且降水变率大,气温全年都较高,各月均在20℃以上,最热的4、5 月间月均温可达32℃。由于降水少且不稳定,影响了种植业的发展,但有不少草地可供放牧。
(二)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1.生产技术落后,耕作较粗放。德干高原的土地垦殖指数较高,一般可达68%,但土地多为封建地主所占有,每一农户拥有的土地规模小而分散,因而农业投入少,耕作技术多年来改变不大。每百公顷拥有劳动力较少,如卡纳塔克、马哈拉施特拉及安得拉邦的特伦甘纳地区,每百公顷拥有劳动力仅为25~60 个,因而耕作较粗放,生产率很低,复种指数和单产水平都不高。从1968—1969 年度到1984—1985 年度农业综合增长率低于全国水平(全国平均为4.3%,而本区的卡纳塔克为3%,马哈拉施特拉邦为-3.5%)。
2.农牧并举、以农为主。种植业是本区农业的主导部门,但以旱地农业为主,最大的种植特点是间混作。如高粱与豆类间作,棉花与谷子、花生间作等。经济作物中的棉花、花生、烟草及蓖麻等在全国均占有重要地位。如棉花产量占全国60%,花生和烟草产量分别占全国80%,因而谷物种植面积的比重明显减少,仅占全部播种面积的60%,显然,其比重明显低于北方二个区,主要原因是经济作物的收益高于粮食作物,而这里的自然条件又适宜于某些经济作物的生长,如古吉拉特的沙质土适宜花生的生长,而半岛西北部广大的黑棉土更适宜于棉花的种植。同时,由于水分不足,除东南沿海地区降水较多,灌溉设施较好,稻谷种植面积大,生产水平也较高外,其他高原内部地区多以杂粮种植为主。
除种植业外,畜牧业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全区有牛5400 多万头、水牛2100 万头、绵羊2100 多万只、山羊2260 万只,分别占全国各种牲畜总头数的30~50%,其中尤以绵羊饲养的比重为最大,饲养规模除一家一户饲养外,也兴办了一些饲养场、良种场等,在一些大城市周围还发展了乳牛饲养及乳制品加工等。
(三)农业生产中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
1.农业生产深受西南季风影响,旱灾频繁,生产不稳定。东部沿海三角洲地区则在雨季因各河上游支流洪水一齐涌进干流,易泛滥成灾。因此半岛地区在注意防洪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合理利用水源,加强管理使旱田作物在关键时刻及时获得必要的水源,以提高旱作的收获量。
2.根据各地具体情况,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使其向更合理的方向发展。每一地区都有自己的优势或弱点,因此农业生产必须扬长避短,以充分发挥本地优势,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如马哈拉施特拉邦改良农业技术,建立模式村,在土地开发、资源利用、技术推广等方面进行试点,然后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同时,利用发达的交通网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个方面,以满足广大农产品市场的需要。又如安得拉、卡纳塔克等山地区域,改善了水利条件,改良品种,因而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有了扩大。各邦沿海有广阔的海面,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进一步发展海洋捕捞及海水养殖事业等。
3.半岛地区有充分的热量,只要适当注意水的合理利用,就可以提高复种指数,目前复种指数较低,作物大多一熟,一年两熟面积只占10%左右,今后在最大限度挖掘潜力发展灌溉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双作或进行作物轮作、
间作等,同时努力发展高产耐旱作物良种,以普遍提高干旱地区农业的生产率。
本文标题:印度半岛高原农牧业区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yindu/77955.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yindu/77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