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印度各种粮食作物的生产与分布
(一)水稻
水稻是印度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全部粮食作物中,其播种面积约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30%,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30~40%,并且是全国3/4 居民的主粮。
水稻性喜高温潮湿,发芽最低气温要求10~12℃,抽穗则需20~25℃。在印度,凡月平均气温不低于21℃,年降雨量超过1270 毫米的地区均有利于水稻生长。因此,印度的主要水稻种植区集中在东部和东南部。这里不仅水稻生长所需的热量条件充足,西南季风带来的充沛雨量有利于水稻生长,而且劳动力充足,有较高的传统种植技术。在年雨量低于1000 毫米的西北地区,70 年代以来,由于水利条件的改善,也开始扩种水稻,并成为重要粮食基地。目前,几乎全国各邦均有水稻种植。
印度是水稻的原产地之一,栽培历史悠久。考古学表明,早在公元前1000
年,在北方邦一带已广泛栽培水稻。以后随着恒河中下游平原及沿海地区的
开发,水稻逐渐成为这些地区的重要栽培作物。印度的水稻品种很多,按生
态型分,计有秋稻(aus)、冬稻(aman)、春稻(baro)、夏稻(dalua)、
旱稻和深水稻等,其中有些名贵品种如巴斯马蒂稻,具有特殊香味和可口的
特点,在世界上享有声誉。
独立以后,印度水稻的播种面积不断扩大,30 年里增加1000 万公顷,
几乎增加1/3,至1983—1984 年度,水稻播种面积已达4099 万公顷。随着
水稻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印度稻谷的产量也迅速增加,1950—1951 年度至
1983—1984 年度,稻谷产量自3307 万吨增至8957 万吨,增长大约7 倍。目
前印度水稻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在世界各水稻生产国中已仅次于中国,居第二
位。但是印度水稻生产的单位面积产量较低,增长十分缓慢,1950—1951 年
度每公顷产量仅1073 公斤,1983—1984 年度虽已增至2185 公斤,同主要水
稻生产国相比还是十分低下(见表26)。据1983 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
印度单产远低于朝鲜的6561 公斤、日本的5071 公斤、美国的5153 公斤、中
国的5079 公斤,而且也低于巴基斯坦的2507 公斤。
印度大部分处于热带季风区内,水热资源较为丰富,除小部分位于北部
高寒山地和西北部干旱区的稻田只能种植单季稻外,其余各地一般可种植
2~3 季。
冬稻成熟期长,而春、夏稻生长期较短。在印度东部和西南各邦的双季稻地区,一般以冬、夏稻搭配种植,但冬稻通常种植于雨季时被水淹没的低地区。秋稻是单季作物品种,主要种植在中央邦、马哈拉施特拉邦、哈里亚纳邦、拉贾斯坦邦、喜马偕尔邦和旁遮普邦等地。阿萨姆邦、西孟加拉邦、比哈尔邦、奥里萨邦和安得拉邦等地是三季稻种植区,这些地区秋稻、冬稻和春夏稻均有种植,但以冬稻为主,种植面积几乎要占水稻总播种面积的一半。在喀拉拉邦,主要种植秋稻和冬稻,其比重各占一半,而西海岸其他地区则以秋稻为主。就全国而论,各季水稻种植面积比重分别为:冬稻占水稻总播种面积的51%,秋稻占45%,春夏稻占4%。
按水稻种植的熟次不同,印度稻区的地理分布大致可为5 个大区。
1.东北区
包括阿萨姆、西孟加拉、比哈尔和奥里萨等邦。该区位于热带和亚热带湿润区内,水热资源丰富,生长期长,是以冬稻为主的三季稻产区。
1983—1984 年度,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水稻总数的42%和35%,其
中以布拉马普特拉河谷、恒河下游平原以及马哈纳迪河沿岸分布最集中,水
稻种植面积一般要占耕地面积的80%以上。西孟加拉邦是印度最主要的稻米
生产邦,由于河网稠密,水源充沛,劳力充足,水稻栽培历史悠久,单位面
积产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0 年代以来,由于夏稻采用高产品种,平均产量
可达3845 公斤,因此夏稻的播种面积日趋扩大,1983—1984 年度已达52 万
公顷,占9.6%。比哈尔邦是仅次于北方邦和西孟加拉邦的全国第三大稻米
种植邦,虽然播种面积仅比西孟加拉少8.7%(46.8 万公顷),但由于水源
缺乏,耕作粗放,部分水稻在旱地上种植,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仅及西孟
加拉邦的2/3。
2.南部区
包括半岛南部的泰米尔纳德邦、安得拉邦、喀拉拉邦以及卡纳塔克邦。
戈达瓦里、克里希纳、高韦里和坦布拉帕拉尼诸河三角洲,是主要水稻种植
区。1983—1984 年度该区播种面积约占全国水稻总播种面积的19%和总产量
的27.5%。由于这里气候终年高温,雨量充沛,不仅夏季季风带来大量降水,
而且3~4 月间普降“杧果雨”,因而是以秋稻为主的三季稻产区。自“绿色
革命”以来,通过大力推广高产品种,产量增长较快,目前已成为全国主要
水稻高产区,平均单位面积产量达2900~3100 公斤/公顷,其中安得拉邦和
泰米尔纳德邦的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5.5%和21.7%,所产
稻米除满足区内需求外,还有余粮销往其他地区。
3.中部区
主要指中央邦。以纳巴达河谷、塔普提河谷和特伦甘纳高地为主要产区。由于地处德干高原中部,雨量较少,稻田沿谷地呈梯级分布,灌溉设施缺乏,多为“靠天”田,仅种植一季秋稻,而且产量低。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1.9%和7.9%,为全国主要水稻低产区。
4.西部区
包括马哈拉施特拉邦和古吉拉特邦的沿海地区。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
的5%和5.2%。由于地处西海岸,深受夏季季风影响,雨量充沛,单产高于
全国平均水平,以种植秋稻为主。
5.西北区
包括查谟和克什米尔、喜马偕尔、旁遮普、哈里亚纳和北方邦,面积和
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8.8%和22.2%。气候温凉少雨,除北方邦东部和克什米
尔谷地外,其他各地几乎都依赖人工灌溉。由于地处北部,生长季较短,一
般只种一季秋稻。70 年代以来,在哈里亚纳和旁遮普邦,因水利条件改善和
广泛采用高产水稻良种及现代耕作技术,原来生产小麦的地区也已开始大量
改种水稻,逐步形成新兴的稻米商品粮基地。其中尤以旁遮普邦最为突出。
它的水稻播种面积已由1965—1966 年度的29.5 万公顷扩大至1983—1984
年度的148.1 万公顷,增长约4 倍,同时高产水稻良种的种植比例逐年提高,
目前已达95%以上,因此同期的稻米产量也由29.2 万吨猛增至453.6 万吨,
增长14.5 倍。80 年代以来,每年大约向国家提供全国商品稻米量的40~60
%,成为名符其实的“印度谷仓”。
本文标题:印度各种粮食作物的生产与分布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yindu/77978.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yindu/77978.html
本文标题:印度各种粮食作物的生产与分布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yindu/77978.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yindu/77978.html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
- 上一篇:第五章 印度经济作物
- 下一篇:第四章 印度粮食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