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世界经济地理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世界经济地理 > 世界生产力分布的巨大变化(2)

世界生产力分布的巨大变化(2)

时间:2011-02-08 22:05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地理大发现”之后,西欧各国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过程。这一过程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及现代科学的产业与发展过程相互促进,持续了三个世纪。经历了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封建殖民时期,荷兰商业资本殖民时期以及英国工业资本对世界的统治这样三个阶段。

从15世纪末到18世纪下半叶,近三个世纪的原始积累过程,世界生产力有了进一步发展,产业分布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以手工劳动为基础,实行分工协作的手工业普遍发展起来。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提高了,用水力带动机械,用畜力牵引农机具,利用木炭炼铁,开始了远洋航运事业,金银矿及铁矿的开采范围扩大了。由于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与协作的加强及商品性农业的发展,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

这一阶段,在一些国家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的地域分工。如英国,经过“圈地运动”,大部分土地变成饲养绵羊的牧场。于17~18世纪,纺织业的部门分工及地域专门化有了发展;至少有1/5人口靠毛织业为生,毛织品占英国出口总额的1/3,大的呢绒工厂竟拥有五六百台手工织布机。印尼和印度等地成为西欧主要国家的香料、蔗糖、粮食供应地。而美洲则成为它们的主要金银产地。16世纪初到16世纪末,美洲在世界贵金属产品中的比重分别从45%上升到80%,其中墨西哥和玻利维亚是最重要的产地。

欧洲主要国家对外的殖民活动及他们所从事的奴隶贸易,改变了世界人口的构成与分布。美洲原为印第安人的故乡,由于葡、西、荷、英等国的海外殖民活动,整个美洲移入大量的白人和黑人,同时又对印第安人实行血腥屠杀,从而使非、欧、美三洲的人口都发生了变化。非洲的人口,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减少了约一亿人,严重影响了非洲经济的发展。贩运到美洲的黑人是开发当地金银矿及垦殖种植园的主要劳动力。在新大陆形成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欧洲移民的国家。

在这三个世纪过程中,由于欧洲主要殖民国家在世界上统治地位的变化,世界航路及贸易中心,经历了从里斯本(葡萄牙)、塞维尔(西班牙)—安特卫普(比利时)、阿姆斯特丹(荷兰)到伦敦(英国)的变化。

产业革命与产业分布的变化  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这种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和产业分布的巨大变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主要是由于生产力、尤其生产工具与生产动力的变革,即由英国产业革命所引起的。

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所进行的产业革命,是以纺织机、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标志,尤其是蒸汽机的发明及其在工业上的应用,堪称人类社会生产工具和生产动力的重大改革,人们也常称为“蒸汽时代”。由于这一变革,使得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转向了大机器生产,资本主义工场制度迅速确立起来,工业社会则从此开始。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分工、水利、特别是蒸汽的利用,机器的应用,这就是从18世纪中叶起用来摇撼旧世纪基础的三个伟大杠杆。”18世纪末,在冶金工业中开始用煤炭取代木柴,并能炼出优质钢铁。由于冶金业的进步,有力地推动了煤炭工业的发展,也为机器制造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9世纪初期,轮船和蒸汽机的出现,实现了人类运输史上的重大革命。19世纪前半叶,机器本身的制造——机器制造业工厂的建立,标志着英国产业革命的结束。

继英国产业革命后,美国和法国在19世纪初叶,德国在30年代以后,俄国和日本于60年代末,先后进入产业革命时期。这一阶段的一系列发明、创造,便构成了世界范围的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

第一次科技革命,促进世界生产力获得了迅速发展。这一阶段,英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0倍,到1850年英国城市人口占到了总人口的一半。同年,英国占有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9%,世界贸易额的21%。还在19世纪40年代,英国生铁产量已占世界一半以上,煤产量占1/3,它生产的80%的棉织品均供出口。英国不仅向世界各国供应工业产品,而且成为工业原料(如煤、铁)的主要供应者,英国真正成了“世界工厂”。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和农业中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起来。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发展。“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产业革命使世界产业分布发生了十分明显的变化。首先,它使人类利用、改造、征服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了,明显地改变了产业分布的条件。产业革命前,工场手工业多以水能为动力,炼铁则以木炭为燃料,这样,许多作坊只能分布在河流两岸或距离原料和燃料近便的地方。由于蒸汽动力的应用,炼铁技术的改进和一系列机器的发明以及机械工业本身的发展,煤和铁在现代工业中的作用大大提高了。现代水陆交通工具,大大缩短了地区之间的运输时间。随着采煤工业、钢铁工业和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在煤、铁产地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形成和发展起一批新的工矿城市。工业分布已经摆脱以水为动力的局限,使生产力分布由分散明显地趋向集中。

其次,生产的部门分工与地域专门化获得了迅速发展。产业革命前,以简单协作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部门的分工与地域专门化还停留于初级阶段。产业革命开展后,迅速形成了现代纺织、采煤、钢铁、机械制造、铁路、河运等新兴部门。而且,每个部门也愈分愈细,又形成许多新的部门。各个地域都在形成一些专门化部门,各部门之间和各地域之间的生产联系则日益密切。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各工业部门的生产地与燃料、原料地和消费区则逐渐分离,三者之间则形成了内在的有机联系。

第三,经济地域系统开始形成。封建社会由于以自然经济为主,商品经济还很薄弱,基本上没有形成经济地域体系。产业革命后,由于部门分工与地域分工的不断发展,不仅形成了一批工业城市,并且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的工业区、农业区以及综合经济区。以英国为例,产业革命前,工场手工业在南半部地区广为分布,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形成了曼彻斯特为中心的兰开夏纺织工业区,以伯明翰为中心的中英格兰的煤铁工业基地和以伦敦为中心的东南英格兰综合经济区。在农村,则由分散的自给自足的农业,变成比较集中的以羊毛生产为主的商品性农业区。

第四,国际经济联系的形成和内容发生了新变化。产业革命前,欧洲一些殖民国家对外掠夺的主要内容是黄金、白银以及从事奴隶贸易等,其目的在于为工业化积累资本。由于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英国变成了“世界工厂”,欧洲几个主要国家又逐渐变成了工业国,其它地区则成为它们的落后的农业区、殖民地和附属国,这样便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的国际地域分工。掠夺国外的工业原料、粮食和销售工业制成品、煤炭、钢铁等,则成为这一时期英国等欧洲工业国家与世界其它地域经济联系的主要内容。欧洲主要国家对外掠夺的重点地区,已从美洲转向亚洲。印度成了英国发展的棉纺织工业的原料产地和棉织品等工业产品的销售市场。榨取印度,在使英国变为世界列强方面起了巨大作用。印度成了英国的“掌上明珠”。向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殖民地大量殖民,发展现代农牧业和采金业,从而使这些地区成为英国的粮食、黄金、羊毛的重要供应地。此外,英国还占据了直布罗陀、马耳他、亚丁、新加坡、中国的香港、牙买加、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等重要战略据点,并且控制着世界贸易航道。

帝国主义时期与第二次科技革命  1871年的巴黎公社起义和1873年空前深刻的世界经济基础危机,标志着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本文标题:世界生产力分布的巨大变化(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shijing/24667.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shijing/24667.html

顶一下
(3)
10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世界生产力分布的巨大变化(2)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世界生产力分布的巨大变化(2)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