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区位要素发生变化。四大“增长战略产业”均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所需原料大部分进口,而产品几乎全部出口。因此工业布局中首先考虑的因素不是原有的工
表5-1 产业结构的变化(1953~1984年)
业基础,而是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方便的运输条件。因此,韩国加强具有纺织业传统的釜山和大丘以及汉城、仁川、大田等大城市的轻工业部门的同时,在沿海和京釜线上的一些城市为据点布局了新的轻工业部门。如,安养、城南、议政府和水原的纺织工业,群山的胶合板工业,大浦的橡胶以及毛纺工业,全州的毛纺以及丝绸工业等。同时,为了吸收外资,加速出口工业的发展,在马山和里里建立了出口加工区。马山位于马山湾,具有方便的海运条件。里里虽然不在沿海地带,但向西20公里处为群山港,便于原料的进口和产品的出口。
在此期间,京釜高速公路(1970年7月7日)的开通,加速了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地域形成。把当时拥有韩国人口的63%,国民生产总值的66.0%,工业总产值的81.0%的京仁和东南沿海两个地带连接起来,并连接了仁川和釜山两大港口。随之沿线上的工业据点也逐渐发展成为地区的工业中心。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进一步向汉城集中,到1970年,全国工业企业总数为39%,制造业部门就业人口的33.9%,制造业总产值的33.3%都集中在汉城。工业的高度集中吸取大量的农村人口涌进大城市。当时汉城市的人均收入比其它地区高88%,这种高收入以及文化、娱乐、教育等方面的优势条件吸引了大量的农村人口。1970年,汉城市人口占韩国总人口的17.6%,其中70%来自农村。1965~1970年间韩国人口净增加总数的76%集中在汉城市。为了防止人口和工业的过度集中,从60年代后期开始制订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从汉城迁出一部分人口和企业,布局在汉城市的周围地区。这样,汉城的一些企业和新布局的工业企业以汉城为中心沿两个方向延伸:向西沿京仁高速公路经永登浦、富川、富平到仁川;向南沿京釜高速公路经安养、半月、水原、平泽一直延伸到牙山湾一带,把原有的工业地域扩大成以汉城为中心,以汉城—仁川,汉城—平泽为两翼的三角形京仁工业地带。到1970年京仁工业地带集中了全国就业人口的46%,成为轻重工业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地带。
(3)重化学工业与工业地域的发展 随着出口创汇产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轻工业在工业中地位一直很高,如1961年为78.7%,1966年为67.0%,1970年为63.2%。到70年代,轻工业产品的出口额一直占出口总额的80%左右。同时工业原料以及中间产品的进口规模越来越大,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此,韩国认为不能长期依赖进口,而应在国内加工进口原料,发展重化学工业,改变整个工业结构畸形状态,有利于加强国际竞争能力。这样1973年提出“重化学工业化宣言”,重点发展重化学工业,并把钢铁、造船、汽车、石油化工、电子等部门定为“增长战略产业”。从此韩国工业化进入了重化学化阶段。分析其变化的原因:第一,以轻工业产品为主的出口商品结构,再也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出口需要。如,在出口品中占重要地位的胶合板和假发等产品的生产在世界范围内难以扩大其需求量,已变成岌岌可危的部门。第二,随着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制造业得到迅速发展,原材料及其基础材料需求量大量增多。然而70年代初处于发展中的重工业,其绝大多数制品具有最终消费材料的性质,日益增多的原材料只得靠进口。因此为了改善工业结构和国际收支关系,必须大力发展钢铁、金属、机械等基础资源工业。第三,发达国家把钢铁、造船、石油化工等工业部门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韩国抓住有利时机大力发展重化学工业。
本文标题:韩国的工业发展与工业地域形成(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shijing/24618.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shijing/24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