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亚洲
韩国经过20多年的时间实现了经济飞跃,从一个农业地区发展成为新兴的工业地区。如1953年,国民生产总值只有13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有67美元;而到1988年,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为1 692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4 040美元。20年间的经济年平均增长为8.6%。
1945年以前朝鲜工业布局特点 朝鲜是日本列岛通往亚洲大陆的天然桥梁,南部扼守东北亚通向东南亚的海上通道,地理位置重要。朝鲜又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在矿藏资源中,铁矿石、萤石、铅、锌、铜、金、银、菱镁矿、钨矿、石墨、石棉、石灰石等藏量在世界占有一定的地位。煤炭资源、森林资源、水力资源也很丰富。但矿藏资源大部都集中分布在北部。据1936年矿藏储量统计,金的70%,银的72.5%,铁矿石的99.9%,钨矿的78.5%,汞矿的78.5%,石墨的71%,烟煤的99.5%,无烟煤的97.5%都分布在北部,南部主要是非金属矿藏。
日本帝国主义正是利用其矿藏资源这一特点及位置条件,从侵占朝鲜以后,即在北部大力发展了采掘工业以及与军火生产有关的冶金、化学等重工业部门,使朝鲜成为日本侵占亚洲大陆的桥头堡。1940年,北南工业比为53∶47,但重工业的80%分布在北部,其中电力工业的92%,金属工业的90%,化工的82%,电气制造工业的64%在北部。而南部主要为轻工业,占轻工业总产值的69%(纺织工业的85%,木材加工业的65%,印刷工业的89%,食品工业的65%),同时也是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1936~1940年间朝鲜水稻生产的75%集中在南部。由此,形成了北工南农,北重南轻的布局特点。
日本为掠夺朝鲜的矿藏资源在朝鲜大力发展采掘工业。1942年日本从朝鲜掠夺的各种矿产资源占日本国内需求量的比重:金为55%,铁矿石为57%,钨矿为90%,钼矿为80%,石棉为80%,萤石为90%,铅矿为35%,石墨、菱镁矿、云母、钻为100%。为此,工业主要布局在海运条件方便的沿海地带。在北部,金属工业主要布局在清津、城津(金策)、松林等港口城市,有色金属冶炼工业主要布局在兴南、文坪、南浦、海州、龙岩浦等港口城市,化工主要布局在咸兴。在南部,工业也布局在沿海地带和一些大城市,如重工业部门布局在仁川、长项、三陟等港口城市,轻工业主要布局在汉城、釜山、大丘等城市。
50年代以来韩国工业与工业地域的发展特点
(1)经济恢复时期(1953~1961年)的替代进口战略 1945年朝鲜分裂以后,韩国所面临的局势极为严峻。面积只有9.8万平方公里,人口却达2500万,人口密度高达254人/平方公里。耕地面积只占总面积的23%,人均耕地只有0.08公顷,导致大量的农民失业。同时,重要的矿藏资源和重工业多分布在北部,而微不足道的南部工业也在朝鲜战争期间遭到严重破坏。如金属工业的85%,机械工业的80%,化工和纺织的65%遭到破坏。
当时韩国的经济是依靠美援度日。而这些援助大都是美国的剩余物资和消费品,对韩国的经济发展不但没起积极作用,反而加剧了国内产品与进口产品的竞争,民族工业面临严重威胁。为此,韩国采取了“替代进口”的发展战略,面向国内市场,发展替代进口的日用消费品,以轻工业为主。工业所需原料的80%靠进口。金属和机械工业的原材料自给率只有4~5%。同时大量的粮食也需从国外进口。由于国内市场狭小,人均收入低(1960年只有81美元),替代消费品的生产很快达到了饱和状态,经济停滞不前,经济增长率由1957年的7.7%下降到1960年的1.9%,加工工业产值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
这个时期的工业布局主要是发挥原有工业城市的优势,即加强了汉城、釜山、大丘的原有工业基础,于是,出现了工业和人口向三大城市集中的趋势。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70年代,并得到迅速的增长。到1970年上述三个城市的就业人口占全国就业人口的60%,工业产值占全国的57.4%。
本文标题:韩国的工业发展与工业地域形成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shijing/24618.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shijing/24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