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人类地理学概论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人类地理学概论 > 都市人类学与地理条件(3)

都市人类学与地理条件(3)

时间:2010-09-21 07:11 来源:未知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5)外来工的管理问题。笔者认为,外来工带来新矛盾自可加以注意,进行管理,即可防范于未然。如供应、交通、作案、超生、卖淫、贬毒、居住等问题。一些是都市管理部门薄弱所发生,一些又和外来工本身的经济水平较低有关,一些则为文化素质较低,未能适应都市生活所引起。但主要由于都市人口管理未加强所致。不能同意有的学者认为这是资本主义复辟的表现,或是落后国家经济发展初期必经“卖春期”的论证(如日、德)。

     3.城市地理环境变劣

人口大量集中大城市,环境保护是一大问题。由于城市扩建,水泥道路大增,使大雨时在地面形成大片积水地。如广州面积在1980~1988年间即增加46平方公里,不透水地面大大增加,地面散流迅速流集低地,形成水浸马路现象①。人口、车辆、工业生产排出废水、废气、废料,使城市中心地区形成“热岛”现象。广州热岛多发生在夏季。据杨士弘于1981年对广州市西濠口至财厅前地段(这里是人口集中、车辆集中、商楼集中和“三废”集中的地区)的观测,在7月5日20时测得热岛中心气温为29℃,外围黄埔气温为27.0℃,相差2℃;而中午2时则中心气温达33.5℃,黄埔低于32℃。城市中心高温使污染气流上升,形成雷雨,而雨点中含酸性高,成为“酸雨”,有侵蚀建筑物作用。即因广州市中心区(西濠口至财厅前)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5万人,车辆流量每小时4500辆,排废户每平方公里41户。热岛雨区称为“雨岛”,雨岛亦以市中心区为主,如1995年4月9日,午间雷雨达55.3毫米,且时夹冰雹,可见对流特盛(气流升降多次),而四周地区则雨势大减(花都7.2毫米、从化6.8毫米、番禺16.6毫米、南海9.1毫米)。酸雨发生频率由1987年50%多些,到1994年达76%,pH4,主要由二氧化硫所造成。

“三江总汇”使广州很早繁荣,但今天由于环境变迁,各大河川均出现水污染问题,严重影响到工业生产与住民生活用水。建国初期,广州前后航道均可取水,1985年后水质变坏,不能饮用,唯一食水来源是由从化流溪河引用,且水质也不达标准,水量不足。要向东、西、北三江取水,引入市区。即广州市区各河已不能取水了,成为“水质型缺水严重城市”,需投资改善。”②

    西江沿江城市不多,工厂少,水量大,污染小,计高要至思贤滘河段水质符合1类水质标准。北江流量不大,但所经多石灰岩区,泥沙少,沿江亦少工业城市,故将来飞来峡建成水库,即可成为广州重要的自来水水源。故如在三水市河口建泵站提水,取西江和北江水合流过西南涌,输至广州石门水厂,日供水量可达332万立方米;在佛山澜石东平水道提水,亦可取日供水100万立方米;东江水以供港、澳、深圳为主,但仍要向广州分流供应65万立方米(每日),才能使广州用水充足。总投资费不少于32亿元。

    都市扩建每要填河、湖和海洋等,如港澳平地少,故要填海造陆。香港百余年来填成平地40多平方公里,占全港土地面积3.7%,向海推进达400米之远,使香港维多利亚港有变成河的趋势。其较大工程都靠填海成陆兴建,如启德机场、赤角机场均如此。澳门兴建机场亦填海兴建。

    广州市区由于不断扩展,珠江明显变狭。计由宋代前的“小海”,到清代已缩狭为“省河”了。即由唐代河宽1800米缩到清代已不足140米。填河原因是由于商贸发展,沿河岸为番舶、海舶(中国的)和民船集中地,沿江成商贸中心所致。如唐代大市即在南门外江边,即今惠福路一带,宋、元又南移入南濠街、高第街一带,明代即建“新城”保护之。清代又于明新城外江边成市,十三行即设于油栏和竹栏门外(今仁济西路)。民国即成西濠口市三大中心之一。宋代“小海”至此成一狭窄“省河”,2000吨船只难于转头了!市区各湖,如南汉开凿西湖五百丈之周径,今只余300平方米;晋代兰湖(今东方宾馆地)入明已湮灭。

河道变狭使排洪困难,水位洪期不断上升,防洪成为一大问题。例如广州在建国之后,即开始年年洪水位升高,在广州浮标厂处,水位年年超过2米,而低于2米的街道即达402条,且洪水位越来越高。西、北江洪水年年侵袭,只有北江大堤为防。但北江大堤是条土堤,堤身只能防40年一遇洪水(1982),未能证实能防50年一遇洪水,百年一遇洪水即可成灾。石角处虽有“遥堤”,但地基不固,常有险情,故加固堤身,至为关键。近30年来,海面不断上升,作者(1992)计算为每年上升2.08毫米,其他学者计出的上升值则更大。同时因海水顶托洪峰,也有加高堤面的必要(因加上大潮潮位,洪峰可以再高1米以上)。故北江大堤应建成公路,以达加高、加固和便于抢救的目的。大堤应提高到500年一遇标准才成①。目前防洪墙标准日本为200年一遇,美国密西西比河为500年一遇,荷兰为万年一遇,我国上海市为千年一遇,其余为20年一遇水平,故大水之年,即普遍受灾。因此非加强资金投入不可。因为今天的世界随着人类活动加强,致使环境变化也显著,如“厄尔尼诺”现象,即使我国1998年夏季“暴雨集中于”长江与东北地区,发生大洪水,使武汉、上海等大都市遭受严重威胁。故应建500年一遇堤防,始能有效,尤其是像广州、武汉这样的“众水之汇”的大城市,更应如此。为此必需大力增加防洪基建投资,才能确保安全。

     4.都市生产结构转型

    都市人类学研究表明,大都市既是由生产、消费、管理三大功能部门组成,因而大都市的发展也随着城市功能的转变而转变。例如广州在五口通商之后,城市功能由全国唯一的对外贸易城市,转变为全国五口通商之一的格局,上海迅速兴起,生丝出口即转由上海外销。还有香港割让后,货物出口也转由香港代替。但广州仍能作为大都市存在着,如人口1901年仍有85万,1921年更增为90万人,可见城市不衰,原因是对英国贸易(其他货物)仍居全国首位,用茶叶外贸,代替失去的生丝,使晚清茶叶出口以广州为主之故。民国后,广州人口上升至136万。这表明广州大都市的发展,与“转型”有关。

    广州“转型”的近例为“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开放后,外资涌入,人才、技术输入,利用广州及其四邻廉价劳力和原料,纷纷建厂。香港、台湾多为中、小型企业,国际竞争力弱,故在广州建厂,正是中小厂商救命的地方。如在“三来一补”时期,外商投资全省约880亿元(大部在广州),但出口上升为1370亿元(大部由广州),使广州第三产业得到初步发展,如白天鹅宾馆的建立(32层)、“的士”(Taxi,即出租汽车)的出现等等。并且迅速在珠江三角洲各乡镇铺开,吸纳香港98%中、小厂,台湾部分厂商涌入,使广州地区成为我国先富起来的地区。

    值得指出的是,关于“三来一补”问题,契约上是平等的,但实质上有利外商。如规定三五年后,全厂归中方所有,表面上似占便宜,实际上资方运来设备只要三五年即报废,故中方无所得益。又如规定专家、管理人员来厂指导,由中方负责接待,中方人员去港,由港方接待,看去似平等,但实际上只是港方人员占尽上风,因中方派员难,手续繁琐,一年去不了几次,又无外汇,去不得。再如港方出原料,我方出工人,看亦似平等,但实际上资方淡月不来料,工人无工做,要我方养起来,到年尾赶年货,来料太多,工人要加班,开夜班,使工人体力消耗很大。还有来料报大数,年结报亏损(即假账),难以审查,故我方亏本,而资方实赚,等等。此外,还有污染广州地方的问题,后患无穷。故要“转型”,不能再搞“三来一补”,而应改为“三资企业”型式,并在生产结构上向“高新科技型”转变,向“集团化”转变等。

    “转型”是大都市发展的动力之一。如香港本为一转口商港,但由于海运发达,以海洋为腹地,约在1924年后,建立起小型工业,即由海港向工商业城市转变。这一“转型”,把香港地位提高为国际大城市地位。由于海运可以把各种原料运来本港加工,再运销世界各地,因此香港迅速得以发展。1953年后,纺织、搪瓷、轻金属制品(如手表、电子制品等)已畅销欧、美、东南亚各国,都是轻便、价高、体积小的产品。但由于香港企业大部属于中小厂商,工厂多为劳动密集型生产,目前因工资高,成本渐高,故已开始向“高科技密集型”方向转变。

    综上所述,说明都市人类学研究,可以得出一些规律性认识。以广州为例,它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和规律。

    (1)历史早期广州“都会”的形成,是由汉族与南越族人共建的名都。

    (2)从地理环境分析,可得出广州是在热带物产丰富的珠江三角洲平原上建立的都会。

    (3)由中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看,广州可以称为“商都”,即以商贸为中心的都市和国际知名的“国际名城”。由于生产发展,人口不断集中和增加。

    这些都可以作为广州今后建设大都市时的参考和科学依据。


  本文标题:都市人类学与地理条件(3)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renlei/20372.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renlei/20372.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人类地理学概论:地理条件(6)都市人类学(1)
欢迎你对都市人类学与地理条件(3)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都市人类学与地理条件(3)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