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理论地理学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理论地理学 > 气候模式(3)

气候模式(3)

时间:2010-01-29 02:11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式中Q为入射的平均太阳辐射;αs为地—气系统的反射率;Is为向外发射的有效红外辐射,它可以写成经验公式的形式:

  

  式中m为一个削弱因子,可用来调整模型以适应水汽、CO2、尘埃和云等在红外发射中的有效性。

  对于每一个带,以下各项分别为:

  

  上式中,L为蒸发潜热;v为经向风速;q为平均饱和比湿;△y为每一个带的宽度;△P为对流层的等压深度;T0为海平面温度;g为重力加速度;Cp为定压比热;△z为平均海洋深度;I′/I1为被海洋覆盖的比例;Kw,Kh和K0分别为水汽、大气显热和海洋显热的湍流扩散系数或交换系数。通过下边一个简化形式的应用,即

  

  以此求取平均饱和比湿的纬向改变△q等于:

  

  式5.36和5.37中,∈为水分子与干燥空气分子的比率(=0.622);e为平均海平面的饱和水汽压;P为平均海平面的气压;Rd为干空气的气体常数。

  大气环流由表面风的经向风速v等参数刻划。赛勒斯曾用统计的方法确定了一种“方程对”,并以此使v和纬向温度梯度相关联。关于行星边界层的水平动力方程,也可以使用本模式模拟大气循环系统。这些动力方程表达了科氏效应、摩擦力效应和气压梯度这3个要素之间的平衡。假如在每一个纬度带内,有一个均匀的东—西压力场存在,那么行星边界层的水平动力方程则为:

  

  以上两个方程中的第一项,表达了科氏效应,其中f为科氏参数,u和v分别为纬向的和经向的表面风速;第二项表示了摩擦力为a*的阻尼效应,并且规定了

  

  此处K为卡曼常数;ρ为行星边界层的大气密度;z0为u=0时表示成高度的粗糙度;z是计算的风高度(10米);△P′为行星边界层的压力厚度。这个a*项可以理解为一个粘滞参数,它模拟了取决于表面条件的摩擦效应。

  至于上述方程中的第三项,则代表着北—南压力梯度力;而b为比容改变和表面温度改变之间的比例常数,此二者又都联系到y。

  经过一定的推理之后,可以分别得出在非热带纬度和热带纬度中的确切解。

  其一,在非热带纬度中,具有代表性的数值是:

  a*≈10-7/cm

  Rd≈105J/cm

  b≈1.0

  △T≈10°K

  △y≈108cm

  u≈100cm/s

  v≈10cm/s

  v的数值仅为实际风速的10%,但是已可允许我们充分地刻划出,在纬向能量传输上的大气循环总效应。上述尺度分析所建议的这些近似值,使我们明显地感觉到,摩擦力效应要比动力方程中其他各项小2~3个数量级。这样,就使在应用方程时删除掉该项,具有了比较坚实的依据:

  

  作为对于经向风速的一个解,上述表达式只适用于非热带纬度地带,因为那里的科氏效应比较显著。

  其二,对于热带纬度地区,由于具备强烈的经向表面环流,增加了摩擦项a*|v|的重要性,因此得出经向风速v为:
  本文标题:气候模式(3)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lilun/7466.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lilun/7466.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气候模式(3)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气候模式(3)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
推荐理论地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