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理论地理学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理论地理学 > 地表形态过程模拟(3)

地表形态过程模拟(3)

时间:2010-01-29 02:11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等于A1。倘若△Z1比C1小,那里就保存着先前风化物覆盖的残余C1,此时C1''应等于C1+A1。通过基岩的局部风化产物的供应,可以使得在基准面上构成质量平衡的一个附加成分。在此过程中,每个时间单位所增加的风化物质厚度的数值,如用W1表示,其结果厚度C1’’即为:

  

  在自然界,河流的下切、由斜坡的上部向坡底的风化物质的输送,以及从基岩上的风化物质的供应,都是同步发生的。它们对于一个计算机模型来说,都必须被看成是一种连续的事件,并且在程序中的相同时段内,同步地对系统的行为起着作用。倘若这个过程的时间步长足够小,而模型发育的时间单位的数目,又处在允许的范围之内,则可很好地保证所要求的同步性。

(二)风化模拟

  在数量分析的范畴中,风化被定义为基岩表面的下降,这当然是指平行覆盖的岩床这种状况。基岩表面下降的数量,必然意味着风化物质覆盖厚度的增加。即风化可以被看成是对先前不可移动的、固定的基岩材料,所进行的破碎与分解,并由此产生了可以移动的风化物质。计算机所模拟的风化,正是依据这样的机理。

  对风化的两种基本模型,即机械风化和化学风化,应当给予明确的区分。机械风化主要取决于温度的变化,尤其是温度通过冰点的上下振荡;而在非冰冻地区,温度变化范围的大小和频率可以作用于基岩,可产生相应的但却微小一些的热胀冷缩。正如1958年张镜湖所叙述的:地表的温度变化范围随着地面以下深度的增加呈指数递减。这样,对于基岩的机械风化速率,也会随着其上所覆盖风化物质厚度的增加而呈指数减弱。

  但是在冰冻为主要原因所引起机械风化的气候带中,冻--融*交替循环的频率,要比上述温度变化范围的效应更为重要。然而实验证明,冻—融循环的频率亦随着地面之下深度的增加呈现出指数性的减小。由此,我们即可很自然地得到一类非线性关系的表达式。基于如上分析,对于机械风化的方程式,在理论模拟过程中可以采用如下的表达:

  W=W0e-C (6.103)

  式中W为基岩风化速度(在一个时间单位内);W0为裸露的基岩面上的风化速率;C为风化物质的覆盖厚度;e为自然对数的底。

  当该理论模型被用以进行不同野外状况的比较时,风化产物覆盖层的热传导率这样一个系数,就必须被引入到指数C当中。在图6-35中,式6.103就是由最下边的那条曲线所表示的,并且被标定为“纯粹机械风化”。

  化学风化必须有水存在。在所暴露的岩石上,水分倾向于产生径流或被迅速蒸发掉,这样对于岩石中各成分的分解来说,就只能发生在一个并不太长的时段之中。在具有贮水能力的风化物质覆盖的状况下,情形就有明显不同。水分将可以同其下伏基岩保持较长时间的接触,故化学风化的作用相对就要强烈得多了。依照这样的设想,具有一个确定标准厚度Cc的风化物质层,需要贮存足够的水分,以保证在风化产物与基岩的界面上一直保持湿润的条件。当然,如果处于无雨的旱季时,化学风化的有效性就会减弱甚至被中断。一般化学风化的速率可以被假设为:在开始时其速率将随着风化产物的厚度增加而增加,这种现象在理论模型中以下列方程表达:

  

  式中C(≤Cc)为风化产物在基岩之上覆盖层的厚度;K1为一个系数,它可以确定出,在所规定的临界或标准风化产物厚度Cc条件下,风化速率能够高出基岩完全裸露状况下风化速度的倍数。在图6-35中,关于化学风化速率的方程,是由最上部的曲线的上升部分所表示的,而且是按照K1=2.0的数值设计的。而当实际的风化层厚度C>Cc时,则化学风化的速率又会以一种十分类似于机械风化速率的形式,呈现出一种指数性的递减特征,即表达成:
  本文标题:地表形态过程模拟(3)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lilun/7456.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lilun/7456.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地表形态过程模拟(3)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地表形态过程模拟(3)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
推荐理论地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