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经济地理学与地理学其它分支一样,发展十分迅速。成果大量增加,研究领域不断拓宽。1996年,经济活动的主要部门(农业、工业、商业、交通、旅游)均在国际地理联合会成立了对应的研究专门委员会或小组。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对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的分析,可从各不同方面着手。一些西方学者根据其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从环境决定论(1900年至30年代早期)、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至50年代中期)、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以来)、行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年代以来)诸方面来分析20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这种分析对于认识经济地理学理论演变有重要意义,但不能反映其它方面的变化。这里,我们从研究区域尺度变化、研究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三方面对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脉络加以梳理。
需要说明三点。第一,以下分析主要基于经济地理学发展中占主流地位的研究成果。由于英语在国际科技交流中的(不公正的)垄断地位,英语语言国家所发表成果和来自发达国家的成果(多能很快通过英语反映出来),多占据国际学术论坛的主导地位并很快流行开来。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发展中非英语语言的国家的经济地理学术思想,则处于被忽略的地位。第二,分析所依据的文献并不局限于经济地理学家的成果。经济学家的相关成果,只要被经济地理学者所广泛采用,也同样体现出来。第三,限于篇幅,这里仅为粗线条的分析,且侧重于理论性成果。
(一)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
本世纪上半叶,经济地理学发展中的最重大事件当属经济活动区位论的引入。该区位论包括1826年杜能(J.H.von Thunen)提出的农业区位论,1909年韦伯的工业区位论,1933年克里斯塔勒的以商业为主的中心地理论,1940年廖什的区位经济论。这些德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多在上半个世纪被翻译介绍到英、俄等语言国家。这些区位研究理论有一个共同点,即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体企业(农场、工厂、商业点)的微观分析。
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一些经济学家在研究区位论的基础上,开始了对区域经济的整体研究。50年代①,艾萨德创立了区域科学。它联结经济学、地理学和规划理论,强调用理论和数量模型方法分析区域经济和区域问题。与区位论研究不同,区域科学跳出了单一企业的圈子,更加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如果说区位论侧重企业的内部经济效果最佳的话,那么区域科学则多考虑企业的外部经济问题。
50年代以后,始于法国学者皮鲁的增长极理论,一些学者表现出对区域之间发展问题的关注,并提出了相应的理论。这些理论包括,默戴尔的“循环积累论”(circular and cumulative causation),赫希曼的“极化-涓滴”(polarisation-tricklingdown)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模式,弗兰克等人提出的依赖理论,布鲁克弗尔德的互相依赖理论,等等。与区域科学相比,该类研究的地理尺度进一步拓宽:从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从一个区域转向多个区域。
近20年来,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日益增强,经济地理学家对此的研究也日益升温。除了在研究文献中相关成果的比例不断增加之外,国际地理联合会中的工业、商业、交通地理专门研究组织,均设专题对此加以讨论,甚至商业地理研究组现更名为“销售的全球化”研究组以示强调。英语国家的一些经济地理教科书也冠以“全球经济”、“世界经济”、“国际经济”之类的书名。
(二)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战后以来,做为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客体的企业组织,加速向着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以单部门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古典区位论,逐渐暴露出研究的局限性。孤立地对跨国公司的某一农场、工厂和商店区位的研究,已不能揭示它们的区位原因,更不能揭示经济实力远超世界多数国家的“公司帝国”的空间格局及演变。
与此相应,60年代初美国地理学家麦克尼提出了公司(企业)地理的概念。其主旨是企图“使经济地理学中仅仅对物的分析转移到对人及社会组织机构的关注上来”。企业地理尤其关注企业内部不同组分空间结构的研究。60年代以来,不少学者相继开展了此类研究。其中,一些学者根据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地位日益增强的实际,更加侧重于大型跨国公司空间格局和演变的研究。
(三)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
本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normative analysis)为思维方式。这种研究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由于经济活动最佳区位是在一系列简化的假设条件下求得的,区位决策者被认为具有所有经济学的知识并一味追求最大利润,其研究框架的实际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60年代的数量革命,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法。与规范区位论不同,这种分析法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60年代末,规范区位论和实证区位分析受到行为学派的冲击。行为主义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对行为差异的考虑,与规范区位论的“经济人”概念相比,使研究结果更加接近于现实。
60年代末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冲突的加剧,结构主义地理学应运而生。以哈维(D.Harvey)为代表的学者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他们在经济区位研究中,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形成中的作用。
以上对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梳理,可以直观地用图1—1表示。需要指出,在经济地理的发展过程中,当新的研究方法出现的时候,并不完全取代原有的研究方法。当今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多为各种研究尺度、各种类型的企业组织研究方法、各种研究思维方法兼蓄并存。不过,新近出现的跨国公司研究、经济活动全
球化研究以及结构主义思维方式反映了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新趋势。
--------------------------------------------------------------------------------
① 本书中未标明具体世纪年代均为20世纪的年代。
本文标题: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jingdi/24291.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jingdi/24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