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经济地理学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经济地理学 >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2)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2)

时间:2011-02-05 22:48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一)区域增长极理论

区域增长极理论是在法国经济学家弗郎索瓦·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佩鲁认为,经济增长首先出现和集中在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而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的部门。这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常常聚集于经济空间的某些点上,于是就形成了增长极。所谓增长极就是具有推动性的经济单位,或是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动性单位的集合体。经济的增长率先发生在增长极上,然后通过各种方式向外扩散,对整个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区域经济学者把佩鲁的增长极概念和思想引入到区域经济研究之中,并且与地理空间概念融合起来,就形成了解释区域经济增长过程和机制的区域增长极理论。

在区域经济的研究中,对增长极的具体解释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增长极是相互关联产业的空间聚集”,“增长极是推进型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空间聚集”,“增长极是位于城市中心并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周围腹地增长的相关产业的空间聚集”,“增长极是一个带动周围区域经济增长的城市中心”,“增长极是一个增长中的城市中心,其特点是在一个时期内比区域内其它地区有更高的就业增长率”。概括关于增长极的各种观点,我们认为,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增长极具有如下几个特点:在产业发展方面,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经济技术联系而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组织核心;在空间上,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空间关系而成为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的重心;在物质形态上,增长极就是区域中的中心城市。而且,由于区域的大小不一样,相应地,增长极也有规模等级之分。

增长极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与扩散效应而对区域经济活动产生组织作用。一,支配效应。增长极具有技术、经济方面的先进性,能够通过与周围地区的要素流动关系和商品供求关系对周围地区的经济活动产生支配作用。换句话说,周围地区的经济活动是以增长极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动。二,乘数效应。增长极的发展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示范、组织和带动作用,从而加强与周围地区的经济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受循环积累因果机制的影响,增长极对周围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会不断地得到强化和放大,影响范围和程度随之增大。三,极化与扩散效应。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从而加快增长极自身的成长。扩散效应是指增长极向周围地区进行要素和经济活动输出,从而刺激和推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综合影响称为溢出效应。如果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则溢出效应为负值,结果有利于增长极的发展。反之,如果极化效应小于扩散效应,则溢出效应为正值,结果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

从增长极的上述三个方面的作用,我们可以发现,一方面,区域中的各种产业将以增长极为核心建立区域产业结构。另一方面,增长极的形成,必然改变区域的原始空间平衡状态,使区域空间出现不平衡。增长极的成长将进一步加剧区域的空间不平衡,导致区域内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异。新的增长极的形成则会改变区域原来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使之更为复杂。不同规模等级的增长极相互连接,就共同构成了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体系和空间结构的主体框架。进一步,不难看出,增长极的形成、发展、衰落和消失,都将引起区域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循环积累因果原理

循环积累因果原理是经济学家冈纳·缪尔达尔(G.Mydral)于1944年在其《美国的两难处境》中首次提出的。他把社会经济制度看成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认为导致这种演进的技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互为因果的。如果这些因素中的某一个发生了变化,就会引起另一个相关因素也发生变化,后者的变化反过来又推动最初的那个因素继续变化,从而使社会经济沿着最初的那个变化所确定的轨迹的方向发展。可见,社会经济的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不守衡或者趋于均衡,是以循环的方式在运动,而且不是简单的循环,这种循环具有积累的效果。比如,贫困人口的收入增加了,就会改善他们的营养状况;营养状况的改善,能够使他们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反过来又可以增加他们的收入。这样,从贫困人口最初的收入增加到他们收入的进一步增加,就是一个循环,特点是在循环中各因素的变化具有因果积累性,而且是上升的。当然,如果贫困人口的最初收入是减少的,那么,循环过程就会是导致其收入进一步减少的下降的循环。所以,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变化存在上升或下降两种循环的可能。总起来看,循环积累因果原理重点强调了社会经济过程中存在三个环节,即最初的变化,接着是一系列的传递式相关变化,最后又作用于最初的变化,并产生使其上升或下降的进一步变化,从而构成循环。

在美国经济学家纳克斯(R.Nurkse)提出的贫困恶性循环论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循环积累因果的作用。他在1953年出版的《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一书中指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中有源于供给与需求的两个循环过程。供给方面的循环是,低收入——低储蓄能力——资本形成不足——低生产率——低收入……。需求方面的循环是,低收入——低购买力——投资引诱小——资本缺乏——低生产率——低收入……。不难发现,无论从供给还是从需求观察,这两个循环都是从低收入又回到低收入,不断地恶化。并且,它们在“低收入”处相连接,相互影响、强化,使经济增长滞缓,长期陷入贫困状态。

卡尔多(N.Kaldor)对发达区域的经济增长研究也进一步说明了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的存在。他使用相对效率工资(即货币工资与生产力增长率之比)概念分析区域产出率的变化。认为,相对效率工资决定了区域在全国市场中占有的份额,即一个区域的相对效率工资越低,则其产出增长率越高。由于制度相同,全国各区域的货币工资水平及其增长率相等。而在发达区域,因集聚经济使规模报酬递增,导致产出增长率和生产力增长率上升,进而使相对效率工资下降。进一步,低相对效率工资又促使区域产出增长率上升。如此构成循环,结果是发达区域会获得更快的经济增长速度。

(三)乘数作用和加速原理

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是经济学在研究经济增长中若干因素之间作用的变化所得到的理论认识。这两个原理同样适用于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分析。

乘数原理指出经济增长中投资对于收入有扩大作用,总投资量的增加可以带来若干倍于投资增量的总收入的增加。乘数是英国经济学家卡恩于1931年提出的一个概念,用来表示一项新投资使就业增加的总量与该项投资直接产生的就业量的比例。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对乘数概念进行了扩展,用乘数表示投资的增加所引起的收入增加的倍数。他认为,在消费倾向既定的情况下,增加投资,就会扩大投资物即生产资料的生产,于是就引起就业和社会上的收入增加。收入的增加又刺激消费的增加,因而就扩大了消费品的生产,这也会引起就业和收入的增加。可见,一项新投资不仅直接增加收入,而且还通过引起消费需求的增长而间接增加收入,故总投资量增加就会使总收入数倍于投资增量的增加。从这里,可以看出经济活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连锁性、放大性反映。

加速原理说明了经济增长中收入或消费量的变化如何引起投资量的变动,即在工业生产能力趋于完全利用时,消费品需求的微小增加就会导致投资的大幅度增长。一般认为,加速原理分别是法国经济学家A.阿夫塔里昂1913年在《生产过剩的周期性危机》、美国经济学家Y.M.克拉克1917年在《商业的加速与需求规律》中提出的。哈罗德和萨缈尔森也对此进行过论述。加速原理的基本思想是,投资是产量或收入变动率的函数;产量或收入变动率增长,投资将加速增长,反之,投资将加速减少,所以,加速具有正向和负向双重作用;投资变动的幅度大于产量或收入的变动率。由此可见,只有产量按一定比率持续增长,才能保持投资增长率不下降。否则,产量增长率减慢,投资增长率就会大幅度下降或停止。也就是说,尽管产量的绝对量没有绝对下降,仅只是相对地减慢了速度,经济增长也会出现衰退。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乘数作用和加速作用是同时存在的,并且相互发生作用,即投资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的成倍变动,国民收入的变动又会反过来影响投资的加速变动。在乘数作用和加速作用的影响下,经济增长就出现了周期性变化或波动。即投资引起收入的变动,而在乘数原理作用下,收入的变动是有变动幅度的;这样的收入变动在加速原理作用下,又引起投资发生相应的变动;反过来,投资变动又引发新一轮的收入变动。如此构成循环,形成经济增长的周期性变化。
  本文标题:区域经济增长理论(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jingdi/24262.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jingdi/24262.html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区域经济增长理论(2)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2)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