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解决了部分人畜用水困难,发展了灌溉事业,同时也有效地拦蓄和分散了径流,减少了土壤冲刷,
因而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水保工程。该区的小型水利工程丰要有水库、抽水站(含小高抽)、水窖、涝
池、早井、转山渠以及引洪淤灌等,在发展农业生产和保持水土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榆林县青云山乡,自1970年以来共建提灌站15处,水地面积发展到10343亩,人均1.2亩,粮食产
量大幅度增长,人均产粮由142公斤上升到350公斤,人均收入由49元增至100多元。而且,田林成网,
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
淳化县润镇沟流域在村庄周围的集流槽末端建涝池45座,在家庭院落挖水窖2304眼,不仅部分拦
蓄、分散了径流,同时也部分解决了当地人畜饮水问题。
2.林草措施
林草措施在改善生态环境、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方面功效十分显著,同时对发展畜
牧业、促进农林牧综合发展、解决“三料”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水土保持林
陕西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林主要以乔木和灌木为主。由于区内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在不同的地貌
类型和地形部位上营造的水土保持林具有特殊的防护作用,形成了不同的水土保持林种。在黄土丘陵
沟壑区的水土保持林主要有梁峁顶防护林、梁峁坡沟坡防护林、沟底防冲林等;高原沟壑区的水土保
持林主要为沟头防护林、原边防蚀林、原面农田防护林等,风沙区的水土保持林主要是防风固沙林及
农田防护林。此外还有田坎固埂林,渠道防护林,河岸防护林,河滩防护林、库区防护林等。
陕西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林经过30多年的努力,已初具规模,至1986年底,全区营造的各种类型
的水土保持林达2412.9万亩,在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产中已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榆林地区的水土保持林主要是建国后人工营造发展起来的,林种以防护林和防风固沙林为主,树
种多为柠条、沙柳等。截至1986年底,全区营造水土保持林达1427.71万亩,使该区的森林覆盖率由建
国初的0.9%提高到19.2%,自然面貌和生产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50年代初,榆林地区就开始防护林体系的规划设计和营造,60年代初明确提出建设“三带一网”
(长城防风固沙林带、黄河沿岸红枣林带、公路沿线果树林带及护田林网),经过30多年的营造,现已
初具规模。原设计的横贯全区的长城、北缘、环山三条总长950公里的防风林带,已完成94.5%,宁
夏灵武榆林防风林带在本区内的355.1公里已于1985年完成,黄河沿岸的红枣林带已发展到17万亩,全
区已有万亩以上的成片林159块,其中5万亩以上25块,10万亩以上17块,初步形成了片、带、网相结
合的防护体系, 并产生了明显的防护效果。据全区第二次土壤普查 (1981~1984) 结果,流沙减少了
400万亩,固定沙地增加了521万亩,半固定沙地增加了41万亩。土壤沙化发生了明显遏制。风沙区
内受风害危害严重的148万亩农田已有143万亩实现了护田林网化,林带、林网保护牧场有150多万亩。
据测定,沙地造林基本固定后,近地表风速平均降低52.2%,沙丘高度降低1/3到1/2。
靖边县由于大力造林,沙区植被度由建国初的0.5%增加到37%,大风日由过去的35天减少到10天
以下,沙暴日由66天减少到16天。榆林县牛家梁、孟家湾等地造林后,沙丘高度降低1/3以上,沙丘
年移动速度由建国初的7~8米,减少到1米左右。神木县的窝兔采当,坚持造林治沙,粮食9年内增长
了3倍,大家畜增长了1倍,羊只增长3倍。该村所在的瑶镇乡,10年实现了农田林网化,成片造林20万
本文标题:第二节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6)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huangtu/45194.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huangtu/45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