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黄土高原志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黄土高原志 > 第二节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10)

第二节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10)

时间:2013-03-02 21:09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轮作区种植,实行轮作,就形成草田带状轮作。
   三、主要经验与教训
   1.水土保持必须有一个统一的切合实际的规划
   水土保持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搞好水土保持,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是不行的。水土保护规划
是在综合分析所在地区水土流失原因、程度、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按照水土流失规律和水土保持原
理,根据各种水土保持措施的特殊功效,提出既符合自然规律又控制水土流失的因地种植、因地利用、
因害设防的措施布局与配置。因此,水土保持规划是一项改造自然,改变生产基本条件的战略性措施,
也是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重要途径。它能使人们明确主攻方向和奋斗目标,指导水土保持工作有步骤
地进行。
   2.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黄土高原区内的水土流失类型、程度常因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差异很大,因此水土保持措施
配置必须因地制宜进行。在丘陵区应根据该区的具体特点,在主攻坝地、梯田和小块水地为主要内容
的基本农田建设的同时,坚持林草措施、水土保持耕作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
固沟护坡,原区则主要应以保原固沟为方向,原面平整深翻,修水平埝地,改造旧式台田,发展水浇
地,建设高标准的基本农田,同时实行林网化方田。原边营造防护林,以防治沟岸崩塌、固沟保原;
沟头修防护埂和涝池。风沙区采用引水拉沙,植树种草等水治与植治相结合的方法,前挡后拉,又固
又拉,实行密集式造林等等。
   3.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
   黄土高原的小流域综合治理从50年代就已开始,经30多年的实践证明,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治理,
措施集中、治理速度快,质量高、效益显著,既符合水土流失规律,又能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是治理
黄土高原带有方向性措施。1980年以来,在水电部小流域综合治理会议和先进典型的推动和鼓舞下,
陕西黄土高原区的小流域治理方兴未艾, 蓬勃发展。1980年,全区确定重点治理小流域39条,每个
县(市)都有自己的重点治理小流域。小流域总面积达2491.6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2374.5平方公
里。到1986年底,重点小流域达到211条,总面积9904.35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9780.77平方公
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出现了户包治理小流域的新形式。它治、管、用统一,责、权、利明确,
把水土保持与当地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调动了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加快了治理进
度,提高了治理质量。近几年来户包治理小流域发展很快,到1986年底,陕西黄土高原承包小流域治
理的农户达66.7万户,  占陕西黄土高原总农户的51.4%; 承包治理面积2073.32平方公里。从1984~
1986年仅3年就治理了1119.96平方公里,占承包治理面积的54%。
   4.调整改革不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走少种高产多收和多种经营的道路
   陕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除了自然因素影响外,在很大程度上与这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密切相
关。多少年来,陕西黄土高原自然条件差,粮食单产低,加之人口急骤增长,对粮食需求量过大,使
得这里的农业生产一直是以粮食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陡坡开垦、广种薄收、破坏植被,垦荒扩种,
耕作粗放成为攫取粮食产量的主要手段。这种掠夺式的经营方式,不仅严重地破坏了水土资源,使生
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而农业生产非但没有上去,且一直处于落后状态,群众生活困苦的局面
一直没有得到改变。因此,必须坚决改革这种极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从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入手,改广
  本文标题:第二节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10)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huangtu/45194.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huangtu/45194.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第二节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10)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第二节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10)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