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环境问题十分复杂,为把环境监测这项工作作好,须全面把握环境监测的全过程与各个环节。
一、环境监测程序
(一)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
环境污染随时间、空间变化,受气象、季节、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应根据监测区域的特点,进行周密的现场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主要调查收集区域内各种污染源及其排放情况和自然与社会环境特征。自然和社会环境特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象气候、土壤利用情况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二)确定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应根据国家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本地区内主要污染源及其主要排放物的特点来选择。同时还要测定一些气象及水文测量项目。
(三)监测点布设及采样时间和方法
采样点布设得是否合理,是能否获取有代表性样品的前提,所以应予以充分重视。
1.大气污染监测
大气污染监测优化布点的基本原则是:①采样点的位置应包括整个监测地区的高浓度、中浓度和低浓度三种不同的地方;②污染源集中、主导风向比较明显时,污染源的下风向为主要监测范围,应布设较多的采样点,上风向布设较少采样点作对照;③工业比较集中的城区和工矿区,采样点数目多些,效区和农村则可少些;④人口密度大的地方采样点的数目多些,人口密度小的地方可少些;⑤超标地区采样点的数目多些,未超标地区可少些。
根据上述原则及环境监测区域内污染状况,可采用网格布点法、扇形布点法、同心圆布点法或按功能区划分的布点方法。
在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方面,必须考虑气象条件的变化特征,尽量在污染物出现高、中、低浓度的时间内采集,对于日平均浓度的测定来讲,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每隔2~4小时采样1次,测定结果能较好地反应大气污染的实际情况。在条件差的情况下,每天至少也应测定3次,时间应分配在大气稳定的夜间、不稳定的中午和中等稳定程度的早晨或黄昏。如果测定年平均值,最好是每月1次,每次测3~5天,每天的采样时间和次数与测定日平均浓度相同。
一般来说,在采样方法方面,大气中污染物浓度较高和测定方法灵敏度高的情况下,采用直接采样法(如测大气中CO含量),该法常用的采样器有塑料袋、注射器、采气管、真空瓶。当大气中被测物质的浓度较低,或分析方法的灵敏度不够高时,采用浓缩采样法,浓缩采样法有溶液吸收法、固体阻留法和低温冷凝法。监测大气中SO2、NOx时,一般采用溶液吸收浓缩法。
2.水质污染监测
对于地表水水质监测布点的原则主要考虑以下几点:①在大量废水排入河流(或湖泊)的主要居民区、工业区的上游和下游;②湖泊、水库、河口的主要出口和入口;③河流主流道、河口、湖泊和水库的代表性位置;④主要用水地区,如公用给水的取水口、商业性捕鱼水域等;⑤主要支流汇入主流、河口或沿海水域的汇合口。
遵循上述基本原则,一般采用设置断面的方法进行布点。所设置的断面有三种。
(1)对照断面 该断面反映进入本地区河流水质的初始情况,布设在不受污染物影响的城市和工业排污区的上游。一个河段可只设一个对照断面。
(2)控制断面 布设在评价河段末端或河段内有控制意义的位置,如支流汇入、废水排放口等下方,可设一至数个控制断面。
(3)消减断面 布设在控制断面的下游,污染物浓度有显著下降处,反映河流对污染物稀释自净情况。在每个断面上,一般采用三点采样法。
在地面水常规监测中,为了掌握水质的变化,最好能1个月采1次水样。一般常在丰、枯、平水期(或潮汛河流的涨落、平潮),每期采样2次。另外,北方的冰封期和南方的洪水期各增加采样2次。如受某些条件限制,至少也要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各采样1次。
在采样方法方面,根据监测项目确定是混合采样还是单独采样。采样方法通常有:采集表层水样可用桶、瓶等容器直接采取;当水深大于5m时,或采集有溶解性气体、还原物物质等水样时,需选择适宜的采样器采样;水文气象参数及部分水质监测项目,需在现场进行测试。
(四)环境样品的保存
环境样品在存放过程中,由于吸附、沉淀、氧化还原、微生物作用等影响,样品的成分可能发生变化,引起较大误差。因此,从采样到分析测定的时间间隔应尽可能缩短。如不能及时运输和分析测定的样品,需采取适当的方法保存。较为普遍的保存方法有加入化学试剂和冷藏冷冻法。目前认为冷藏温度接近冰点或更低是最好的保存技术,因为冷冻对以后分析测定无妨碍。
(五)环境样品的分析测试
根据样品特征及所测组分特点,参考第三节所述方法原则,选择适宜的分析测试方法在此不详述。
(六)数据处理与结果上报
由于监测误差存在于环境监测全过程的始终,只有在可靠的采样和分析测试的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处理数据,才可得到符合客观要求的数据。监测数据经复核后上报。
本文标题:环境监测程序与方法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huanbao/10486.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huanbao/10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