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理论
(一)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环境与经济是对立的统一,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环境是发展经济的物质基础,但因环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所以环境又是经济发展的制约条件;经济发展战略和增长方式符合生态经济规律,经济发展就会有利于环境保护,可以为改善环境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否则就将造成环境的污染与破坏。
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并把自然资源变成财富的历史。工业革命后,人类对大自然的索取能力和数量大增,加深了与自然资源再生的长期性和环境承载能力有限性的矛盾。矛盾结果产生了制约经济发展和影响人类生存的一系列重大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全球性的环境形势十分严峻。这些严峻问题的产生,实质上也就是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不协调的结果,是人类活动违反自然规律,导致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因此,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使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的历史必然。这是我国振兴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唯一战略选择,这既是当代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是子孙后代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二)实现协调发展的原则与条件
1.实现协调发展的原则
要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在经济建设中必须坚持如下的原则。
(1)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开发强度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即
(2)建立低消耗高效益的社会经济结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转化率 建立“环境-经济”系统的总体模型,设计低消耗、高效益的“环境-经济”系统,并把它调控到最佳运行状态,是环境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当前在我国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以大量消耗资源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增长方式(投入多、产出少、排污量大),转变为各生产要素实现最优组合的集约型增长方式(投入少、产出多、排污量小)。结合中国的实际,应主要抓住两个方面:一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与转化率;二是改善经济结构,特别是能源结构与工业结构。
(3)依靠技术进步,正确选择技术发展方向 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必须依靠技术进步。要建立对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进行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的制度;对技术路线、生产工艺等进行环境经济综合评价;制定技术政策,限制或淘汰对环境危害较大的生产工艺,发展无公害少污染的技术,推行清洁生产。
(4)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拿出一定比例的新增资源,用于恢复和改善环境质量 工农业高速发展,使用环境质量,降低和损害了环境质量,但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了新增资源。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从新增资源中拿出多大比例用于恢复和改善环境质量(即环保投资占GNP的百分比应该多大)。
如果只顾高速发展现代工业和农业,而不肯拿出投资用于恢复和改善环境质量,实质上就是无偿使用环境资源,以牺牲环境求发展,不但会严重损害环境,经济也难以持续发展。所以,必须拿出一定比例的新增资源用于恢复和改善环境质量。
2.实现协调发展的条件
经济与环境能不能协调发展,在我国当前的技术、经济、社会条件下回答是肯定的。我国已具备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条件。
(1)决策层的环境意识已有明显提高 转变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已逐步成为决策层的共识。
(2)我国已经有了一定的技术经济基础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技术投入逐步增大,到2000年相当大一批城市的技术贡献率将达到50%。环境保护投资比也将由现在的0.7%(GNP%)增长到1.5%。
(3)我国已具备了协调一致的社会条件 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珍惜环境就是珍惜发展经济的物质基础。优质、高产、少投入、多产出、少排废,既是发展经济的要求,也是环境保护的要求。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我国已具备了各地区、各部门协调一致,努力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条件。
本文标题:概述-环境经济(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huanbao/10480.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huanbao/10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