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我国地质地震灾害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我国地质地震灾害 > 地震活动的某些时间与空间规律(2)

地震活动的某些时间与空间规律(2)

时间:2015-09-15 06:18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二)地震活动的某些空间规律

 

    我国位于欧亚大陆板块、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构造活动与3个板块密切相关,古生代以前,我国大地构造活动主要受欧亚板块控制,中、新生代受印度洋、太平洋板块影响。

    由于地质构造活动具有明显的地区性与成带性,与地质构造,特别是新构造以及现代活动构造密切相关的地震活动也具明显的地区性与成带性。同一地震区、带内的地震活动与地震地质条件具有共性与相互联系。中国地震区划图将地震区、带划分为三级,分别为地震区、地震亚区与地震带。其中地震区共有十个,分别是:①台湾地震区,包括两个亚区;②南海地震区;③华南地震区,又分为三个亚区,包含7个地震带;④华北地震区,含3个亚区与6个地震带;⑤东北地震区;⑥青藏高原南部地震区,包含5个地震亚区;⑦青藏高原中部地震区,包含4个地震亚区与6个地震带;⑧青藏高原北部地震区,包含3个地震亚区与9个地震带;⑨新疆中部地震区,包含两个地震亚区与两个地震带。⑩新疆北部地震区。其中台湾地震区、青藏高原南、中部地震区、新疆两个地震区地震活动的强度大、频度高(其中台湾西部地震亚区频度较低);华北地震区、青藏高原北部地震区强度大、频度较高;华南地震区频度较低,其中东南沿海地震活动强度较大。而南海地震区与东北地震区强度小、频度低。

    在我国东部,环太平洋地震带从台湾省通过,吉林省的深震区也属于此带的一部分;在我国西南面,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从我国的喜马拉雅山—横断山—带通过,青藏高原南部地震活动是它的一部分。受世界这两大最活跃的地震活动带的控制与影响,我国境内地震活动强烈,除浙江、贵州省外,其他各省都有6级以上地震发生。其中台湾、青藏高原(包括西藏、青海、云南、四川西部、甘肃南部)、新疆、华北地区活动最强烈。1941—1980年间,我国各省(自治区)破坏性地震(M≥4.75)发生最多的前10个地区依次是:台湾省(1168次)、西藏自治区(502次)、新疆自治区(459次)、云南省(194次)、四川省(171次)、河北省(147次)、青海省(98次)、内蒙古自治区(34次)、甘肃省(33次)、辽宁省(20次)。

    若大致从103.2°E处分界,以西的中国境内为中国西部,以东的中国大陆及近海为中国东部,台湾及其近海为中国台湾,则在1941—1980年间,中国西部发生大于等于4.75级的地震约1358次,东部约378次,台湾约1171次。注意到台湾的相对面积很小,可见台湾的地震活动最频繁。在大于等于7级的大震中,台湾发生了25次,大陆西部发生了30次,而东部仅11次。但因中国东部经济相对较发达,人口密度较大,故对人类社会破坏最严重的大震一般都发生于东部。

    在中国大陆,新疆在1716年始有地震记录,是最晚有记录的一个地区。因此,我们只能从1716年始,探讨中国大陆大震的地区特点与迁移规律。

    从表8-4可以看出,中国大震的发生有南北迁移或南北部交替发生的特征。其中有些迁移是一步到位的,也有些迁移是逐步的,在同方向推移过程中发生若干大震,在到达最远点后猛然回跳。迁移方向变化后一般都是远距离跳跃,或较远距离跳跃后,再推进到甚远距离,而不是在附近振荡(较短距离的跳跃也有,但所占比例极少)。表中的南、北分区以34°N为界。为简化此表,仅选用了大于7级的大震。若减小统计的震级下限,这种迁移与交替规律仍然存在,且迁移、交替的周期缩短,速度加快。

    从表8-4可以看出,每次迁移达到最远点所用时间相差较远。每个迁移周期南、北两区或各单向迁移途中释放的应变能更是大不相同。但每次迁移达到最远点所用时间以数年(<10年)为主,占79.31%,表中时间最长的为73年。最大迁移距离最短为近1000公里,最长为近5000公里,均值2188.5公里,方差862.11公里。

    从表8—5可以看出,南、北区大震所释放的应变能是很不均匀的。1932年之前的50多年内北部活动明显强于南部;之后到1966年的30多年内是南部的活动强度大于北部(具 阶段性的强弱交替特征);燃后南、北区地震活动进入一个快速的强弱交替期。总的应变能释放虽然是北部较强,但南、北区相差却不很悬殊。在此阶段内,北方释放的总应变能约8.3×1017(焦),而南方约7.62×1017(焦)。在此期间,南北各区内的地震应变能释放也有一定的变化规律,或趋势性升降,或振荡,分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见图8-1。

    那么,是否中国东西向也存在着如此的迁移及各区交替发生大震的特征呢?表8-6给出了这种分析。本文中的东、西部中国从103.2°E分界。

    从表8-6可见,虽然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东西向迁移或交替现象也存在,但不如南北向规则。大震以在西部活动为主,在统计的阶段内,西、东区的大震数比为37∶18;又从区内每次活动的连续时间看,总的说来,西区一般也大于东区。且震中的位置变化也不像南、北区那样沿着一个方向一致(逐步)地迁移,到达最远点后再突然回转大幅度地跳跃,东、西向迁移除频次很小的区间远距离迁移外,还有区内的振荡。这是东西向特有的。此外,也有连续发生多次大震的同向迁移。且最大迁移距离很不均匀,最短的仅50公里,长的也如南北向那样可达4千多公里(5次,占14%),最大迁移距离的均值为2287.5公里,方差1236.1公里。均值与南北向接近,方差却明显较大。

    在地震南、北活动交替过程中,针对同一阶段的“迁出”地震,各区的“回返”地震有相对较为集中的“落点”,各阶段中“落点”所在区内的大震活动也有震中迁移的规律。这不但表现于区内大震迁移过程的完整序列上,且每次从南(北)区回复北(南)区后的第一发震位置,也阶段性地存在着有规律的变化,如图8-2。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大震南北迁移的每个周期内,“回返”北部的第一次大震震中同时存在着东西向的与南北向的振荡(往返迁移)。振荡过程中“振幅”大小与方位的变化可形成特殊的三角结构,而大震最远“回返”点的迁移路线则以大幅度振荡为主,三角结构相对较少,见图8-3。


  本文标题:地震活动的某些时间与空间规律(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dizai/10443.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dizai/10443.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地震活动的某些时间与空间规律(2)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地震活动的某些时间与空间规律(2)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