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城市交通问题
一、城市交通问题的表现形式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和汽车的增加,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在许多大城市,由于过量的汽车,经常导致交通阻塞,交通事故频繁,大气遭到污染等。交通问题已经给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一般认为,大城市主要存在以下一些交通问题。
1.交通阻塞
相对于道路网的承载力来说,汽车数量过多,诱发了交通阻塞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交通阻塞是汽车社会的产物。在人们上下班的高峰期,交通阻塞现象尤为明显,在很多大城市中心区,高峰期交通速度仅有每小时16km。交通阻塞导致时间和能源的严重浪费,影响城市经济的效率。大城市圈内的汽车道路还在继续建设,汽车数量也进一步增加,道路的建设和汽车的增加有可能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更为严重的交通阻塞。
2.交通事故
交通事故是许多大城市存在的日趋严重的问题。表12-1列出了不同国家部分特大城市地区道路交通事故数字。表中仅统计了死亡人数,实际上,还有大量非致命交通事故。交通事故不但导致了对贵重医疗设施需求的增加,而且使受伤者痛苦不堪。据统计,仅1978年,美国就有52 653人死于机动车事故。
表12-1特大城市地区的道路交通事故统计
3.公共交通问题
公共交通问题主要表现在:①由于对公共交通投资不足,致使峰值期人们对公共交通的需求大于供给,造成交通拥挤;②由于对公共交通的需求波动大,高峰期过于拥挤,而非高峰期使用又不充分,收入锐减。高峰时间和非高峰时间公共交通是一对难以解决的矛盾。如果增加投资来满足高峰期人们对公共交通的需求,那么,在非高峰时间,这些公共交通设施大部分将处于闲置状态,造成浪费。近年来,许多国家出现严重的财政赤字,因而无能力对公共交通进行大规模投资,致使公共交通设施陈旧,公共交通工具数量减少,服务质量降低。其结果,在发达国家,一方面对公共交通工具依赖性较大的低收入阶层是一个打击,另一方面又促进了中产阶级甚至低收入阶层对小汽车的依赖性。这又使公共交通进一步萎缩,形成恶性循环。在发展中国家,则使公共交通高峰时间的拥挤现象更为严重,从而加剧了城市交通问题。
4.步行者问题(包括骑自行车者)
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城市,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步行或骑自行车仍是一种重要的交通方式,步行交通量仍很大。据调查,在伦敦南部,人们上下班之外的行程中,50%以上的人是靠步行。贫穷城市的人们常常步行是因为公共交通的票价太昂贵。现在很多城市都在为改善道路交通进行规划,如加宽机动车道,但却很少考虑步行者的需求,因此步行者的易达性很差,步行者设施缺乏,如在一些城市,人行道变窄了,交通安全岛取消了,不设置穿越马路的绿灯信号,机动车辆被允许停放在人行道上或道旁,这些都给步行者带来麻烦和危险。步行者还必须忍受噪声、烟雾、汽油味等。现在,很多大城市已开始着手解决步行者问题,如在中心商业区一些重要街道上禁止车辆通行,设为步行街或步行区;在市中心除公共汽车外,其他车辆白天均不得通过等。但解决的步伐还迈得很小。
5.停车问题
汽车并非总处于运动之中。当它们处于静止状态时,就要占据一定空间。汽车越多,占据的空间越大。在城市中心区,人多车多空间少,停车场与汽车数量很不相称,停车也最困难。尽管近十多年来在市区建了许多多层停车场,但仍满足不了停车需求。很多城市颁布了法令,限制在市中心区停车,以控制进入市中心区汽车的数量。有一些城市制定了“停车一乘车”计划,在市中心区外围建若干处停车场,汽车司机只能将车停在这些车场内,然后乘公共汽车进入市中心区。但这些措施并没有解决停车问题。有学者提出,应重新认识大型公共交通工具的价值。美国政府曾在70年代中期制定过一个方案,迫使个人使用公共汽车来代替小汽车。但很多人认为,这个方案的实施会减少家庭小汽车的数量,从而改变消费模式,减少就业机会。于是,失业、福利、职业培训和贫困等问题随之出现。发展公共交通还需要政府大量补贴,其结果将限制解决其它问题资金的流动,或者被迫增加税率。高税率将使货币从个人手中分配到政府手里,从而可能造成社会经济体系变化,也增加了政治不稳定性。因此,如何有效地解决停车问题仍在探讨中。
二、我国城市交通问题
1.我国城市交通问题的严重性
与建国初期相比,我国城市交通的发展是很快的,但从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来看,交通运输能力的缺口太大,产生了很多矛盾。首先,人多车少,运力紧张。其次,车多路少,路网稀疏,道路面积小。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城市道路的人均面积太小,道路占城市面积率及路网密度太低。再加上我国城市公共交通运力不适应客运量的需要,城市专业货运部门的车辆也供不应求,结果导致自行车、社会自备车的大量增加,从而使车多路少的矛盾更突出。第三,主要交通干道不能形成一个合理的网络,使得道路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道路交通性质与生活性质相混杂,往往使道路有效的通行宽度大为缩减,车速下降,交通阻塞等。
以上这些矛盾的存在和日趋发展,严重影响了我国各大城市车辆的运营效益和交通安全。据统计,上海市由于交通拥挤,各种机动车辆时速普遍下降,50年代初为25km,现在却降为15km左右。一些交通繁忙路段,高峰时车辆的平均时速只有3—4km。由于时速普遍下降,延长了市民上下班的交通时间,减少了客货车辆的运营里程,损失了运力,影响了城市的经济发展。交通拥挤不仅带来了经济损失,也给人民生命带来了威胁。若按每万辆车的平均肇事率和人员死亡率计,我国交通事故频率要比国外城市高得多。
2.我国城市交通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国城市交通问题的产生有多种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是认识上、规划上和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认识上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重生产建设,轻城市建设,故基础设施投资少。我国解放以来一些城市道路建设总投资仅占同期工业总产值的0.5‰左右,而美国这方面的比例是2.6‰左右,法国约2.7‰。由此造成了我国城市交通设施的严重不足。即使是原来条件较好的大城市,也挖尽了基础设施的余力,迫使其超负荷运行,极不适应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其次是城市规划上的原因。我国大多数城市是在解放前形成的。一般没搞过城市规划,没有完善的道路系统。建国以后,由于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和城市总体规划未定,致使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缺乏科学依据,使本来已经很有限的道路建设资金不能用在刀口上,发挥更大的投资效益,特别是老市区缺乏有计划、有重点的成片改造建设,因而使城市道路交通长期处于被动的应付状态,形不成新的完善的道路系统。
第三是交通管理体制上的原因。根据现代组织管理理论分析,我国交通管理体制存在着几个弊端:①决策系统缺乏权威性。近年来,一些城市建立了整顿交通办公例会和市政管理联席会议等制度,但由于计划体制下条块分割等弊病,加上没有常设机构,使这些会议的权威性受到影响。此外,由于交通管理牵涉面广,各级领导机关往往从不同的角度作出指示和决定,导致政出多门,下级无所适从。②没有完善的反馈系统。交通管理的反馈系统专门从事道路规划、工程设计、运行网络和交通管理方面的调查研究,向决策系统提供建议、方案,或对所作出的决策提出修正意见等。我国城市至今尚未形成完善独立的反馈系统,致使各决策单位和执行机构忙于事务,无暇顾及评析自己的工作,而反馈信息的支离破碎,又导致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恶性循环。
本文标题:城市交通问题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chengshi/25153.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chengshi/25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