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村落环境
村落主要是农业人口聚居的地方。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以及农、林、牧、副、渔等农业活动的种类、规模和现代化程度的不同,所以无论是从结构、形态、规模上,还是从功能上来看,村落的类型都是多种多样的,如有平原上的农村,海滨湖畔的渔村,深山老林的山村……,因而,它所遇到的环境问题也是各不相同的。
但总的说来,村落环境的污染主要来源于农业污染及生活污染源。特别是农药、化肥的使用和污染有日益增加和严重的趋势,影响农副产品的质量,威胁人民的健康,甚至有急性中毒而致死的。因此,必须加强农药化肥的管理,严格控制施用剂量、时机和方法,并尽量利用综合性生物防治来代替农药防治,用速效、易降解农药代替难降解的农药,尽量多施用有机肥,少用化肥,提高施肥技术和效果。总之,要开展综合利用,使农业和生活废弃物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发挥其积极作用。一般来说,村落的规模不大,人口不多,周围有广阔的原野、大面积的天然和人工植被,加以不少地区地表水丰富,环境容量大,自净能力强,如能在充分考虑利用各种自然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和地热等)、推广沼气应用的基础上,解决好燃料和动力问题,则村落环境的质量是可能大为改善的。
综合利用自然能源是大有可为的。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生物能等分散性自然能源都是非常丰富并可更新的清洁能源。此外,还可以人工地建立绿色能源基地,种植速生高产的草木,以收获更多的有机质和“太阳能”,从而改变自然能源的利用方式,提高其利用率。例如把这些有机质用以制作沼气,则可以把它的利用率提高到60%以上。我国在农村推广沼气方面取得较显著的进展,得到了国际上的重视和好评。全国现有约350万沼气池在正常使用,可为三百多万农户提供半年的生活燃料,在不少沼气化的村落,家家户户用沼气照明、煮饭,用沼气池把厕所、猪圈、厨房和住房等联系起来。沼气废液残渣一般都是用车送到村外田中,当作肥料。有的地方还用地下管道将家家户户的沼气池连接起来,通到村外,这样既方便了生活,又可保护环境;同时也有效地解决了燃料、饲料、肥料和原料之间的矛盾。近来有的国家(如巴西)还提出用有机质制作酒精与汽油合用,既可减轻污染,也可节省汽油。
3.城市环境
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
城市是随着私有制及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非农业人口聚居的场所。远在奴隶社会,城市的发展已初具规模。我国在三千多年前,商都殷墟已有城垣、宫室、庙宇、铜冶炼场兵器作坊和石器作坊等,城市规模虽然不大,但已有道路网的配置和各种功能分区。以后各代封建王朝都有相当宏伟的城市,如唐朝的西安城,城区的规模甚至比现在的西安城区还大。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城市更愈来愈快地发展起来了,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三十多年以来,世界性城市化日益加速进行。据联合国人口统计资料表明,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1950年为28.7%,1960年为33.9%,1970年为37.5%,1980年约为40%。据预测,1990年世界将有一半以上的人居住在城市,到2000年时这一比重可能上升到70—80%。但发展是极不平衡的,据称新加坡为100%,比利时为95%,马耳他为94%,西德为92%,全世界达到80—90%的有六个国家,70—80%的有十个国家,60—70%的有十三个国家。现在,城市发展的规模愈来愈大,它不断并吞周围地区,把郊区变为城区。有些地区许多城市同时发展,逐渐相互联接,成为规模巨大的城市群或城市带,如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日本东京至北九州太平洋沿岸城市带,西德鲁尔区城市群,苏联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城市群、顿巴斯城市群等。
中国城市化程度很低,城市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2.5%,5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有126个,60—100万人口的城市有 36个,100—200万人口的有19个, 2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10个,其中北京、上海和天津为三个特大城市,人口在1000万上下。在京-津-唐,沪-宁-杭,以及沈阳-抚顺-本溪-辽阳-鞍山等地也有向城市群或城市带发展的趋势。
本文标题:环境概论-绪论(3)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baogai/10882.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baogai/10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