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教学行为的方向、目标、效益准则,所以每位教师必须熟读课标,研究课标。首先,对每条标准进行分解,确认其“行为动词──说明等”、“行为条件──运用等”、“认知内容──大气受热过程等”;然后,依据国家课程标准中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的相应关系,确定其学习水平(知识目标的水平要求划分为了解、理解和应用三个基本层次,技能目标的水平要求划分为模仿、独立操作和迁移三种水平)。接下来,依据“行为条件”分析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要求,精心设计课程,上好每一堂课。
由于高中新地理课程标准强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因此,对大气的组成与结构特点未作具体要求而直接进入三种辐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及相互之间能量转化过程,即大气的受热过程。“说明”是理解层次的要求,要求学生把握三种辐射之间能量转化关系,明确大气的根本热源是太阳辐射,直接热源是地面(包括陆面和海面),理解大气的热力作用,其中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需要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要求学生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大气受热不均匀,即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引起。解释大气运动的基础理论──大气热力环流原理,说明不同形式的热力环流(单圈环流、季风环流、城郊环流、海陆风、山谷风等)形成过程。重点讲述与人类活动关系最密切的大气水平运动(风)的三大作用力(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及其作用。“运用图表”是条件要求,要求学生具有绘制、判读示意图与图表,以及运用图表说明与解释问题的能力,如用网络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的环节与过程,利用原理示意图说明大气的温室效应,运用等压面图解释热力环流形成过程,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判读大气水平运动等。
全球性大气环流是“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形式之一,对自然环境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课程标准对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高空的气压和风向不作重点要求,重点要求学生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落实气压带、风带是三圈环流的近地面表现,要求学生能够熟练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从而达到课程标准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的基本要求,通过绘制二分二至的太阳直射点位置与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能很好理解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在夏至与冬至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上叠加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在大陆西岸的纬度分布,则容易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对这四种气候的影响,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受西风带控制)、热带草原气候(受信风带和赤道低压带的交替控制)、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因此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这一条件要求,不仅仅是要求学生具有绘制示意图的能力,而且直接提供了一种突破难点的学习方法。
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为基础,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形成了世界上复杂多样的气候。但课程标准不要求系统讲述气候类型的成因。由于我国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国家,因此,有必要对世界季风气候的成因作一补充,一方面复习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另一方面加深对世界气候复杂性的认识。同时也应要求学生会画季风成因示意图。
天气图是用来反映天气状况并预报天气变化的专业性图像,是学生在日常生活的天气预报中经常接触到的。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看懂并运用简易天气图(天气预报中常见)简要分析天气变化现象,是对学生作为现代公民的基本地理素质要求。在地理教学中,简易天气图信息量可适当增加,如等压线分布、锋面线等,并要求学生会判读数字信息,会简单绘制低压槽线、高压脊线和风向等,这与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学会分析锋面(包括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最常见的天气系统的特点相一致。各种天气系统的特点可从气温、气压、湿度(包括降水)、风等天气要素进行分析,并综合出各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天气虽然变化无常,但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因此,要注意归纳典型天气的基本情况(发生的地点、时间、天气特点、成因分析),特别要对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予以重视,并能联系相关的天气实例作适当拓展分析,如发生在长江流域(地点)春末夏初(时间)的梅雨天气的连绵阴雨(天气特点)是由江淮准静止锋(成因)造成的。天气与生活密切相关,教学中应紧密联系生活中的天气,特别是教学进度中遇到的比较典型的天气及天气预报。分析是迁移运用层次要求,因此在教学中要运用多种形式的天气图,或相关天气要素的数据资料、图表信息等,创设多样化的情境,例如利用教学当时的最新天气图,训练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原理与方法分析天气系统移动情况及移动趋势,进行简单的天气预报等。
本文标题:地球上的大气课标解读及教材内容分析(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sheji/61558.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sheji/61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