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纲解读及预测】
本专题包括五个部分:一是三大类岩石形成、特点和代表性岩石;二是岩石圈物质循环及其意义;三是板块构造学说和六大板块;四是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五是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从考查内容上看,岩石圈物质循环及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板块构造学说是高考重点内容。从考查形式看:多以图表形式来提供相关地理信息为背景材料进行考查,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从考查能力看:注意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读图能力、综合判断能力、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结构】
【重点讲解】
1.影响地表形态的力量──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强调】地表形态是地球内力与外力相互作用下地壳物质运动的结果。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是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地球表面特征。对于地表形态的概念,通常有两种解释:其一是宏观形态理解的地形,如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其二是微观形态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
2.塑造地表形态的方式──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强调】挤压方向的水平运动常常造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张裂方向的水平运动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大量资料证明,地壳运动的主要表现是其各个部分不断发生着水平运动。而垂直运动使岩层表现为隆起或凹陷,从而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在地壳运动中,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同时存在的,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运动结果也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当然,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有主次之分的。但是,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3.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强调】风化为侵蚀提供了条件,风化侵蚀的产物又为搬运沉积提供了条件。所以外力作用这几种表现形式是紧密相连的,又是互为条件的,正是在它们长期缓慢的作用下,才形成了今天的地表形态。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地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内力和外力是同时起作用的,它们作用的结果也往往结合在一起。
4.地壳物质循环
【强调】地貌演化过程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都是在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下发生的,都是以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相互转化为基础的,具有共同的发生条件和物质基础,是两个具有联系的自然地理过程;其次,地球表面的物质循环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的一个片段,地貌演化过程是从形态角度研究的地球表面的物质循环过程。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一刻不停地进行着,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在一段时期内留在地表的痕迹而已。因此,在自然界中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地壳的演化。
【针对性练习】
1.下列各组地貌,分布地区符合江河上游、海滨、沙漠地区排列顺序的是( )
A.“U”形谷、断崖或峰林、风蚀柱 B.“V”形谷、海蚀穴、沙丘
C.冲积平原、三角洲、风蚀蘑菇 D.峡湾、角峰、风蚀洼地
2.关于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质作用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觉察
B.地壳运动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表现形式
C.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
D.地质作用可引起地形变化,而地壳的内部结构与地质作用无关
3.下图是三大岩石关系示意图,图中数码①~⑥所代表的内容依次是( )
A.①喷出岩 ②岩浆 ③侵入岩 ④变质岩 ⑤岩浆岩 ⑥沉积岩
B.①岩浆 ②侵入岩 ③变质岩 ④沉积岩 ⑤沉积物 ⑥喷出岩
C.①喷出岩 ②沉积物 ③变质岩 ④沉积岩 ⑤岩浆 ⑥侵入岩
D.①喷出岩 ②侵入岩 ③变质岩 ④岩浆 ⑤沉积岩 ⑥沉积物
4.下列选项与下图中①、②最符合的是( )
A.风化作用、外力搬运 B.风化作用、内力塑造
C.侵蚀作用、人类活动 D.侵蚀作用、外力搬运
5.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数码代表的地理意义:① ,② ,③ ,④ ,⑤ 。
A ,B ,C ,D ,E 。
(2)图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图中字母 ,其能量来源是 。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 作用。
(3)图中属于外力作用的是___ , 其能量来源是_ 、_ ,外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_______ 的作用。
【答案与解析】
1.B “V”形谷由河流上游侵蚀作用形成,海蚀穴是海浪侵蚀产生的,沙丘因沙漠地区风力沉积而形成。
2.C 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其造成岩石的变形、变位,即地壳运动的遗迹,称为地质构造。
3.B 地幔上部存在着软流层,从软流层喷出的岩浆(如图①)一部分直接喷出地表,冷凝成喷出岩(如图⑥);另一部分未上升到地面,便冷凝成侵入岩(如图②)。先形成的喷出岩经过风化、侵蚀、搬运作用在较低的地方堆积起来,形成沉积物(如图⑤),这些沉积物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如图④)。喷出岩、侵人岩和沉积岩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如图③)。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故B正确。
4.A 图中可以看出坚硬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变为碎屑物质,因此①为风化作用;碎屑物质经过②作用离开原地到其他地方成为残积物。因此②为外力搬运作用。
5.(1)岩浆 变质岩 沉积岩 喷出岩 侵入岩 侵入和喷出 重熔再生 地壳上升外力的侵蚀 搬运和沉积 变质作用。(2)A、B、C、E、F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放出的热量 主导 (3)D 太阳辐射 重力能 削高填低
本专题包括五个部分:一是三大类岩石形成、特点和代表性岩石;二是岩石圈物质循环及其意义;三是板块构造学说和六大板块;四是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五是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从考查内容上看,岩石圈物质循环及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板块构造学说是高考重点内容。从考查形式看:多以图表形式来提供相关地理信息为背景材料进行考查,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从考查能力看:注意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读图能力、综合判断能力、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点 | 细化 | 高考命题预测 |
1.地壳物质循环 2.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3.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
1.结合重大地质灾害(如北京时间海地地震等)考查内、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结合具体地貌景观图,分析其成因和分布。 3.以景观图、形态示意图切入,考查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
1.依托景观图、剖面图、区域图等,结合石油开采、工程建设等热点,考查地质作用、地貌成因及地质构造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地质、地形对交通线路区位选择的影响;地形、河流对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 3.结合区域等高线图、重要城市、乡村规划图、地质构造示意图考查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4.以区域河流图、河流地貌景观图为背景材料,考查河流地貌的形成及其对聚落的影响。 |
【重点讲解】
1.影响地表形态的力量──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分类 | 能量来源 | 表现形式 | 相互关系 |
内力作用 | 地球内能,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 | 内力作用形成高山、盆地,外力作用把高山削低,把凹地填平,两者同时进行,一般是内力作用起主导作用 |
外力作用 | 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积沉岩 |
2.塑造地表形态的方式──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运动方向 | 岩层变化 | 地表形态影响 | 两者关系 | |
水平运动 | 平行于地表 | 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 常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 两种运动同时存在,相互作用、影响;运动结果也相互渗透、叠加;不同时期、不同区域有主次;全球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
垂直运动 | 垂直于地表 | 使岩层隆起或拗陷 |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
在地壳运动中,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同时存在的,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运动结果也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当然,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有主次之分的。但是,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3.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外力作用 | 形成的地貌形态 | 分布地区 | ||||||
风化作用 |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 ||||||
侵蚀作用 | 风力侵蚀 |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 | |||||
流水 侵 蚀 |
侵蚀 |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也属于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 |||||
溶蚀 |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 | ||||||
冰川侵蚀 |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 |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 | ||||||
沉积作用 | 冰川沉积 |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 |||||
流水沉积 |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 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 |||||
风力沉积 |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的黄土) | ||||||
4.地壳物质循环
【强调】地貌演化过程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都是在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下发生的,都是以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相互转化为基础的,具有共同的发生条件和物质基础,是两个具有联系的自然地理过程;其次,地球表面的物质循环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的一个片段,地貌演化过程是从形态角度研究的地球表面的物质循环过程。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一刻不停地进行着,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在一段时期内留在地表的痕迹而已。因此,在自然界中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地壳的演化。
【针对性练习】
1.下列各组地貌,分布地区符合江河上游、海滨、沙漠地区排列顺序的是( )
A.“U”形谷、断崖或峰林、风蚀柱 B.“V”形谷、海蚀穴、沙丘
C.冲积平原、三角洲、风蚀蘑菇 D.峡湾、角峰、风蚀洼地
2.关于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质作用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觉察
B.地壳运动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表现形式
C.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
D.地质作用可引起地形变化,而地壳的内部结构与地质作用无关
3.下图是三大岩石关系示意图,图中数码①~⑥所代表的内容依次是( )
A.①喷出岩 ②岩浆 ③侵入岩 ④变质岩 ⑤岩浆岩 ⑥沉积岩
B.①岩浆 ②侵入岩 ③变质岩 ④沉积岩 ⑤沉积物 ⑥喷出岩
C.①喷出岩 ②沉积物 ③变质岩 ④沉积岩 ⑤岩浆 ⑥侵入岩
D.①喷出岩 ②侵入岩 ③变质岩 ④岩浆 ⑤沉积岩 ⑥沉积物
4.下列选项与下图中①、②最符合的是( )
A.风化作用、外力搬运 B.风化作用、内力塑造
C.侵蚀作用、人类活动 D.侵蚀作用、外力搬运
5.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数码代表的地理意义:① ,② ,③ ,④ ,⑤ 。
A ,B ,C ,D ,E 。
(2)图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图中字母 ,其能量来源是 。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 作用。
(3)图中属于外力作用的是___ , 其能量来源是_ 、_ ,外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_______ 的作用。
【答案与解析】
1.B “V”形谷由河流上游侵蚀作用形成,海蚀穴是海浪侵蚀产生的,沙丘因沙漠地区风力沉积而形成。
2.C 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其造成岩石的变形、变位,即地壳运动的遗迹,称为地质构造。
3.B 地幔上部存在着软流层,从软流层喷出的岩浆(如图①)一部分直接喷出地表,冷凝成喷出岩(如图⑥);另一部分未上升到地面,便冷凝成侵入岩(如图②)。先形成的喷出岩经过风化、侵蚀、搬运作用在较低的地方堆积起来,形成沉积物(如图⑤),这些沉积物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如图④)。喷出岩、侵人岩和沉积岩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如图③)。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故B正确。
4.A 图中可以看出坚硬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变为碎屑物质,因此①为风化作用;碎屑物质经过②作用离开原地到其他地方成为残积物。因此②为外力搬运作用。
5.(1)岩浆 变质岩 沉积岩 喷出岩 侵入岩 侵入和喷出 重熔再生 地壳上升外力的侵蚀 搬运和沉积 变质作用。(2)A、B、C、E、F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放出的热量 主导 (3)D 太阳辐射 重力能 削高填低
本文标题: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重难点解析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sheji/61534.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sheji/61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