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唯心论。学生的学习,虽然是以学习前人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体现在大纲
和教材中)为主,但仍然是要坚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真理。要求教材内容
必须是来源于实践的知识和经验,来不得半点主观唯心主义。同时,也必须
承认学生是生活在现实自然界和社会活动之中,他们对自然界和社会活动有
直接的接触和认识。这种认识,虽然有一定程度的不深刻性,但毕竟是他们
的重要认识来源,对他们的认识和发展有很大影响。这种直接认识同课堂上
获得的间接认识共存于学生的认识领域之中,两种认识之间有统一性,也有
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可能起到互补的作用。面对学生书本和实践两
种认识来源的客观事实,我们的教学活动,根据认识来源于实践的真理要求,
就需要开拓课外教学活动领域,发展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直接认识,并
采取课内外教学相结合的措施,使学生的书本知识和实践认识得到有机的结
合,就像陶行知先生所比喻的接枝那样“接上”、“接活”,是教学改革的
基本要求。
“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的过程,有两个方面的
意义:其一,认识继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第一个飞跃以后,要回到实
践,经过实践的检验,澄清一些不完全清醒的认识,同时又对新的感性材料
进行再认识,使认识上升到新的理性认识,认识得到新的发展,更加符合客
观实际的需要,具有认识第二次飞跃的意义。其二,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
体现了认识地理环境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自身和指导改造地理环境,改造教
学的社会价值,而不在为认识而认识或将理论“束之高阁”。
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地理教学是有其社会目的的,是为培养学生建设
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品德,学习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际才干,成为社会
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材。我们的学校毕竟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实
际,我们书本知识也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原本,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材,
离不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过程,这就是建立课内外相结合
的地理教学体系的理论根据。
三、课内外教学相结合是地理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以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及其利用改造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随着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的不断强化和世界环境问题的日益尖锐化,已逐渐从传统
的客观描述状态转移到以协调人地关系为目的的研究轨道上来,不仅研究地
理环境的结构和发展规律,而且要重点研究地理环境的功能,探讨合理开发
利用环境资源、解决环境问题和优化地理环境的途径。现代地理学同国家的
建设实际和人类的生活实际联系更加密切了。
由于时代的变化,世界和各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别是人文地理环境)的
变化频率加快了,日新月异的新事物新情需要学生去认识;世界和各地区的
环境保护和环境改造的课题越来越多越紧迫,需要学生去了解、关心。也要
求地理教学开拓课外教学领域,引导学生更多地接触和了解现实“本原”地
理环境,建立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有机结合的地理教学新体系。
四、地理课外教学活动的特性和功能
地理课外教学活动同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相比,由于活动范围、活动过程
和活动内容的不同,因而其信息活动具有课堂教学活动所不具有的特殊性,
在育人方面也有些特殊的功能。
(一)课外教学的信息活动特性
从适应新技术革命和培养未来现代人素质的角度研究课外教学活动中信
本文标题:建立课内外相结合的地理教学体系(3)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lunwen/50258.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lunwen/50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