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理课程改革
当前位置: > 地理教学 > 地理课程改革 > 专题六 如何理解高中区域发展教学的“标准”(4)

专题六 如何理解高中区域发展教学的“标准”(4)

时间:2012-08-04 20:11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4.教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对学生的讨论要加强引导,学生表述时教师也要注意板书,以便发现问题及为进一步补充内容作准备。

(2)在讲解荒漠化的成因时,学生较关注人类不合理生产活动带来的问题,而容易忽略人口过度增长带来的影响,要注意引导。

(3)要注意有关荒漠化成因、治理措施中不同地区存在的一些共性的剖析 ,以及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解决对策与成因之间的关联性。

(三)其他案例分析 

1.其他案例的选择 

在学习了荒漠化之后,学生自主选择第二个学习案例,案例可以由教师提供,也可以学生自己选择。可供参考的案例有(1)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2)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3)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4)珠海低山丘陵的开发与利用;(5)珠海淇澳岛红树林现状调查等。

2.学生学习方法及过程 

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

(1)学生自愿组合分成若干小组,选择探究课题,进行小组成员分工;

(2)学生课后查找资料或实地调查,分析所收集的资料,组织课题研究成果的汇报提纲;

(3)各小组汇报研究成果,小组间相互交流

(4)利用教室板报栏,展示各小组的研究成果、主要观点、学习感受

(四)探究“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一般研究规律 

根椐学生对若干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案例的学习,师生共同探究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的一般研究方法。

1. 介绍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带来的危害→治理措施

2. 资源的作用→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带来的危害→治理措施

四、课堂拓展训练 

(一)欣赏高考题 

例题一:2006年全国高考卷36题 

36.(36分)沙尘暴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大气水平能见度小于千米的特殊天气现象。图5示意我国沙尘暴主要活动路径和强沙尘暴多发区;图6、图7依次表示1464-1913年华北地区沙尘暴按月份累计次数和逐年统计次数。分析图5、图6、图7,回答下列问题。 

 

(1)西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两大盆地是:      盆地、      盆地。 

(2)西北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地理区域有:      盆地、河西走廊、内蒙古高原、      高原和      平原。 

(3)说明图5中强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 

(4)指出图6所示的沙尘暴季节分布特点,并说明其自然原因。 

(5)在图7显示的450年间,沙尘暴发生次数的变化呈现出      的规律。在明王朝灭亡时,沙尘暴约发生了      次。 

例题二:2006年广东卷32题 

32.根据所给资料,回答问题。(共 19 分) 

资料 1:见图 11 

 

资料2:图 12 表示了黄土高原地区降水、植被与侵蚀之间的关系。 

资料3:表 2 是图 11 中 A—B 线上某乡的有关资料。 

 

(1)根据资料 1,从 B 至 A反映出      和      地域分异规律,穿过的经济地带包括            。 

(2)根据资料2,当年降水量小于 300mm时,森林的覆盖率较低,降水的侵蚀力      。当年降水量在      mm之间,降雨侵蚀力急剧增大,而森林的水土保持作用仍较小。当年降水量超过 450mm之后,森林对水土的 保持作用明显      。 

(3)根据资料 3,从干湿区上划分,该乡属于      区,耕作制度是      。(4)根据上述资料,目前该乡的人地关系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协调? 

例题三:2006年上海卷(40~45题)

湿地一般是指陆地中永久或暂时的天然或人工水域,以及陆地和水体交汇处,有暂时或永久浅层积水的过渡地带,—般水深不足6米,如沼泽、滩涂、湖滩、湿草地、浅水湖泊等。湿地主要具有调蓄水量、调节气候、灌溉垮水、水产养殖、旅游观光、保护物种等功能,其生态价值居各类生态系统之首。

 

目前,长江三自洲地区正在兴起一股“湿地热”,城市发展理念也在更新,从追崇高楼林立向争相恢复湿地、建设湿地公园转变。 

40.苏、浙、沪三省市形成湿地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      等。 

41.比较江苏、浙江两省,湿地公园较少的是      省。该省湿地公园较少的自然原因是      

42.湿地公园建设投资高,全国现已部分建成、新开建及正在规划中的湿地公园共51个, 而长江三角洲地区就占16个,其社会经济原因主要      。 

43.图中湿地公园,属于湖泊湿地的有      ,属于河流湿地的有    ,属于滩涂湿地的有      (每空各填一例) 

44.按湿地的含义,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除了图中标出的湿地公园外,还有由农业生产形成的大面积人工湿地,如      ;以及由城市建设形成的人工湿地,如      。 

45.某中学地理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拟定了两个课题,一是“上海崇明东滩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研究”,二是“上海崇明东滩湿地公园旅游观光功能研究”。请你在上述两个课韪中任选一个,确定资料收集的内容和途径。 

请在括号内打“∨”选择课题: 

上海崇明东滩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研究( )

上海崇明东滩湿地公园旅游观光功能研究( )

内容:             途径:            

1.学生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 

重点不是看具体的试题解法及答案,而是分析试题考查的主要方向、考查的角度及考查方式等。

2.教师引导学生获取信息,并得出如下结论 

(1)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是高考的重点内容。

(2)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这一主题可以多角度、多区域的考查,主要表现为:①研究的区域可以是具体某一区域也可以是某一虚拟区域;②可考查的角度主要包括区域环境条件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分布的基本规律及人地协调的措施等;③考查的方式往往是呈现图表或数据资料,进行图表、资料等的信息提取、信息整合等。

(3)《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这一章节的学习中更需要侧重案例分析基本方法的掌握。

(二)实战训练(2~3道综合题)

重点训练内容:(1)学生对于此类问题分析的角度及方法;(2)学生获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3)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五、几点教学说明 

1.这一教学设计是将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一章的内容进行了整体规划,所需课时5~6节课。具体课时安排如下:


第1课时  (1)基础知识内容? (2)布置荒漠化的学习内容
 
第2课时
 (1)学习典型案例——荒漠化?? (2)布置其他案例学习的任务
 
第3~4课时
 其他案例的学习与讨论
 
第5~6课时
 课堂拓展训练
 

2.本章内容的学习以案例分析法和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法为主线,不要过多局限于教材案例的分析,要做到来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

3.本章内容的学习重点是对于《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研究方法与规律的总结,以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教学不要过多停留在案例材料的传授上。
案例分析方法教学设计实例二: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的教学设计

 

(三)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角色 

1.组织者。课前,教师要精心选编案例,初步安排好讨论中分析案例的顺序,并对讨论中所出现的情况作充分的估计;课堂上,教师应组织学生有序地进行讨论,尤其要注意讨论的效率,尽可能按问题的重要性来分配时间。 

2.引导者。案例教学中学生参与程度如何,关键要在于教师的引导程度。要当好引导者,教师必须完全掌握案例中所展示的全部事实和更详细的相关材料,深入研究教学参考书的建议,以保证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在案例讨论中,教师应创设条件,让学生去接触案例中的疑点,启发学生对关键性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尽可能让学生发言和做出决定。特别是在讨论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要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继续思考和改进观点,使其思维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3.协调者。在案例讨论中,教师尽量让学生个人或小组保证有相应的发表意见的机会;当出现不同意见、争论的时候,教师在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的基础上,需要在不同意见间进行协调,促使学生更客观地认识自己的观点,对各种意见进行选择,并逐步达成一定的共识。 

(四)应注意的问题 

(1)要注意课堂效率的提高,在案例的展示过程及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效果及效率。 

(2)案例教学的实施,力求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并且要把握好时机。 

(3)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案例可能有不同的见解,或者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对材料有新的感悟,都要经过科学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否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而且还可能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后果。 

案例:从《荒漠化的防治》谈案例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人教版 必修三 新课程新教法新案例探讨系列七》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冯  丹  510630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案例教学里有几个共性问题有待解决。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不同的能力训练、如何让学生明白区域案例的现实化、特殊化等特点、如何将一些隐性问题的答题方法和结论提炼后教于学生都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下面我们以《荒漠化的防治》为例说明这些问题。 

 一、把握课程标准中案例教学的重点,落实能力提升的具体要求 

二、分析教材编排逻辑,体会案例教学理念 

三、注意本章教学过程中几个的问题 

1、利用因果关系分析图表来拓展能力要求 

2、强调区域分析过程中的多角度 

3、分析个别问题过程的纲要化 

案例分析法 

——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方法 

●深圳市益田中学  陈启洪 518038

一、案例的选择一定要符合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典型性,即所选案例必须具有代表性,要能充分运用学生已具有的知识和技能,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二是真实性,即所选案例以及涉及的资料,必须是实际存在的,不能是虚构的,尤其应体现学生的亲身体验,注意从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所处环境及所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中选择典型案例。三是可操作性,即所选案例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及探究能力,既要防止所选案例过于理论性、专业性,给人以高不可攀的畏惧之感,又要避免选题过于简单,给人造成垂手可得的简便错觉,应体现具有现实意义的可操作性。 

二、案例的选择和确立必须突破现行的“学科中心”、“知识本位”的课程体例,强调知识的横向联系,突出知识的重新组合,注重能力的综合应用。从某种意义上讲,仅仅只涉及某一学科知识的案例是没有的,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应用是案例分析法的基本属性。因此可见, 案例分析法一方面延伸和扩展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是对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所以它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无疑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留下了广阔的自主发展的空间。 

三、案例分析法要体现探究性学习的四大特点, 一是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即学习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应涉及包括课本在内的所有学习资源学习、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活动以及学生的生活体验;二是学习过程的探究性,即学习的过程就是探究的过程,探究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它追求的是探究的过程体验,而不再是传统教学和学习方式所追求的学习结果;三是学习形式的实践性,探究性学习突破了传统的以课堂为学习的主阵地、以讲授——接受为主要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置于主体位置,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和增长才能;四是评价方式的多样性,评价的方式不再仅仅是终结性的笔纸考试,还包括对探究过程的过程性评价,实行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 

四、案例一旦选定,教师的角色也要发生相应转变。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应定位在:首先是促进者,在这一角色的扮演过程中,一是要积极地旁观,随时掌握学生探究活动中的各种情况,思考如何进一步指导学生探究;二是创设良好的氛围,采取各种适当有效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求知欲望更加强烈,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教育学生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精神。其次应是指导者,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还承担着课堂管理者的职责,以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探究性学习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再仅是管理者,更是指导者。教师要指导学生怎样进行调查、考察、实验,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资料和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处理,指导学生如何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论点并升华为理性知识,指导学生如何撰写实验、调查、考察报告或论文等。第三应是合作者, 探究性学习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过程,其探究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教师的角色必须由居高临下的师长转变为与学生平等的合作者。更由于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和过程均已突破了“学科中心”、“知识本位”的限定,所涉及的内容也不再是教师所教学科的内容,因此,对教师而言也有一个再学习的过程。在师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除了学习之外,主要是对学生探究过程的指导,并通过自己求真、务实、严谨的态度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通过合作,使师生之间得到心灵的沟通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通过探究过程的合作和探究过程的展示,培养学生的探究方法,使学生体验成功;通过参与,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情。第四是开发者,从某种意义上讲, 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学习)既无大纲也无课本,这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下了广阔的自由发挥和创造的空间。因此,对教师而言,课程开发就成为教师职责的应有之意。探究性学习的课程开发应主要体现在:将多学科内容重新整合,重新设计教学内容,开发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紧密联系当地实际和学生体验的新课程,逐步形成具有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有鉴于此,教师应具有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并注重发挥教师群体的智慧和力量,创造性的开展课程的开发工作。 

五、案例分析法的基本步骤:第一步,选择案例,确立命题;第二步,成立课题组,制订研究计划,撰写研究提纲,研究提纲的内容应主要包括:课题名称、研究小组成员和负责人、指导教师、实施步骤、资料和设备等;第三步,收集相关资料,资料的来源包括书籍、报刊、影视、网络等;第四步,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开展分析研究;第五步,检验研究结果;第六步, 撰写报告或论文;第七步,成果展示或交流,并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报告提交有关部门;第八步,总结与反思。 

六、实施案例分析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一,在实施案例分析法的过程中要防止出现下列倾向:一是简单化,使探究活动流于形式;二是格式化,将学生探究的过程和应得到的结果以流程的方式事先告知,这样就达不到体现参与、追求体验的预期目标;三是规范化,用成人的科学研究去规范学生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这既对学生是一种苛刻要求,也背离了探究性学习的初衷;第二,探究性学习关注的是学生对研究过程的体验和研究方法的掌握,应淡化对结果的要求,允许结果或结论的多样性;第三,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导学生记录探究日志,随时进行小结,及时调整研究方法,避免走弯路;第四,不可忽视学生探究成果的展示和交流, 成果的展示和交流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和借鉴,还可增强学生的成功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探究成果既包括报告或论文,也包括学生探究过程的体会或经验,展示和交流的方式很多,如成果展示会、报告会、答辩会、论文(报告)集、专题板报等,对学生的成果教师要给予必要的点评,从保护学生积极性的角度出发,充分肯定学生所取得的成绩,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指明进一步努力的方向。第五,受学生学识、能力、条件、时间等方面的限制,学生独自一人完成一个案例的探究是很困难的,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分组或自由组合,明确组内每个成员的具体分工和职责,以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在案例的命题上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采用类似语文作文的话题作文形式让学生自拟标题。第六,对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既要看结果,更要看过程,可采用评语加等级的方式评定成绩。第七,教师要注意案例的收集和分类,建立自己的案例库,逐步构建成具有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学科特色、教师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案例分析法是一种传统的教学(学习)方法,在高中新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要求,在各种版本的普通高中各科实验教材中有大量的探究性案例。在实施素质教育、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今天,我们应给它注入新的活力,赋予新的内涵,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实施,就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教学(学习)效果。 

首都师范大学林培英教授谈:案例教学方法实施中需要探讨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如何比较好地呈现和使用案例? 

第二个问题:如何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如何组织好讨论和其他活动? 

第四个问题:如何归纳和提升? 

第五个问题:如何进行拓展学习? 


  本文标题:专题六 如何理解高中区域发展教学的“标准”(4)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kegai/11313.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kegai/11313.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专题六 如何理解高中区域发展教学的“标准”(4)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专题六 如何理解高中区域发展教学的“标准”(4)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