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业的发展成绩斐然。1949年时,户撒只有一所学校,主要是培养土司子弟。而梁河县阿昌族中也仅有中学毕业生1人、小学毕业生15人,在校学生30人,教师1人。阿昌族人民中有文化能看书识字的人很少,文盲达到80%以上。新中国成立后,阿昌族的教育事业得到发展,至1955年,梁河县阿昌族小学生增加至303人。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动了教育发展的步伐。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阿昌族每万人口中,拥有大专以上、高中、初中、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数分别为92人、468人、1811人和4940人,文盲率由解放初的80%以上下降到13%。2005年末,户撒、囊宋、九保三个阿昌族乡有中学3所、小学66所,有学生8520人、教师673人。小学入学率100%、中学入学率98%。人均受教育年限6.14年,比1990年的3.35年增长了83.28 %。2005年,国家对边境县和云南特有的7个少数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实行“三免费”(免学杂费、书费、文具费),今后,阿昌族将有更多的学生受益。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到2000年的23年间,梁河阿昌族学生升入大学的只有30人。近几年,考入大学的人数增长较快。从2005年开始,云南阿昌族学会为鼓励本民族学生考上大学,规定每年都要用本民族的传统礼遇,为考上二本以上的学子举行“披红”奖励,并发给每人2000元的奖金,2005年就有26人获此殊荣。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成绩显著。新中国成立前,德宏一带是“瘴疠之乡”。阿昌族居住的村寨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加之缺乏基本的医疗卫生保健条件,传染病流行,户撒有三寨人因患鼠疫而死绝。阿昌族人民生病时,大多数人只有靠打卦、求神拜佛、驱鬼,以求祛病免灾。新中国建立后,党中央和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多次派出防疫治病工作队深入到阿昌族村寨,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消灭了阿昌族地区严重危害人民生命 的鼠疫、霍乱、伤寒等传染病,有效地保证了人民的健康,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起,阿昌族地区各县卫生防疫机构成立并开展工作,各乡及行政村,相继建立了卫生院、所(室),培养了一批阿昌族的医务人员,形成县、乡、村卫生防疫医疗网。新中国成立前,梁河阿昌族产妇生育的条件很差,经常导致新生儿患破伤风,致使婴儿死亡率高达45%。新中国成立后,普遍采用新法接生,从而大大降低了孕产妇和婴儿的死亡率,妇女儿童保健工作得到较好的开展。改革开放以来,阿昌族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较快的发展,至2005年,户撒、九保、囊宋3个阿昌族乡共有3所乡卫生院,有村卫生室24个、医务人员54人、病床40张,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得到普及和加强,医疗卫生状况不断改善,基本解决了缺医少药的现象,消除了疟疾、伤寒等疾病对人们的危害。同时,各阿昌族村寨积极推进改水、改厕、改浴室工作,部分村寨建起了沼气池、卫生厕所,部分家庭建起太阳能沐浴室,农村的卫生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陇川、梁河两县已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初级卫生保健标准。医疗条件和卫生条件的改善提高了阿昌族的人均寿命。据2000年人口普查显示,2000年阿昌族人均预期寿命66.92岁,比1990年的61.11岁增长了将近6岁。
民族民间文化得到保护、弘扬、发展和创新。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和阿昌族史诗《遮帕麻和遮咪麻》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它们和阿昌族民歌、阿昌族舞蹈“蹬窝罗”也同时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陇川县户撒乡新寨贺姐村野也被确立为阿昌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同时,国家大力挖掘和保护阿昌族传统文化,培育民族文艺接班人,并努力将文化与产业扶持相结合,推动民族传统手工艺发展。文艺创作欣欣向荣。阿昌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过去,其民间文学的宝库虽然十分丰富,仅能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传承,在文字的文学创作方面是一片空白。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阿昌族文学也只是停留在民族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上,当代文学创作寥若晨星。改革开放以后,阿昌族中一批中、青年人步入了文学的殿堂,活跃在云南省内外的文坛上。他们先后发表了数百万字的作品,孙宇飞以其诗歌《我的筒裙花哟》曾荣获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罗汉的短篇小说集《红泪》获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他创作的阿昌族第一部长篇小说《紫雾》,又荣获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曹先强的散文《故乡那高高的粘枣树》获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其作品还两度荣获云南省“边疆文学奖”。他们为成长中的阿昌族当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也在对本民族口传文化进行搜集、整理等方面的工作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本文标题:阿昌族详细资料(11)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beike/44294.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beike/44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