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8熔岩高原 当基性岩浆沿裂隙或火山口溢出地面时,就形成熔岩流。固结后的熔岩,由于抗蚀力比较强,往往形成熔岩高原,如印度的德干高原等。
1139平原 指广阔而平坦的陆地。它的主要特点是地势低平,起伏和缓,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50米,坡度在5°以下。它以较低的高度区别于高原,以较小的起伏区别于丘陵。平原的分类很多,成因复杂。根据海拔高度,平原可分为低平原(海拔200米以下)和高平原(海拔200米—500米之间)。根据地表形态可分为平坦平原(如冲积平原),倾斜平原(如海岸平原、山前平原),碟状平原(如内陆平原、湖成平原)、波状平原(如冰碛平原,多河流泛滥平原)等。根据成因可分为构造平原,和非构造平原,非构造平原分为:堆积平原和侵蚀平原。
平原是地壳长期稳定、升降运动极其缓慢的情况下,经过外力剥蚀夷平作用和堆积作用形成的。
平原地区地势低平,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多为工农业基地。我国平原面积约112万平方公里,约占领土总面积的12%。
1140构造平原 主要由地质构造作用造成的平原。一般指海成平原,海成平原是由于地壳上升或海水面下降,水下原始倾斜面出露水面形成的,平原表面还保留着很多海底特征。海成平原的地面坡度与岩层原始倾斜一致,地势极为低平,海拔一般几米到几十米,表面几乎没有被河川切割,如里海沿岸的平原。我国海成平原的面积很小,在平原中不占重要地位。海成平原常与冲积平原交错分布,构成复杂的混合类型,例如台湾西部平原。
1141海成平原 见构造平原
1142 侵蚀平原 又称石质平原。是一种非构造平原,当地壳处于长期稳定的情况下,崎岖不平的山地,在温度变化,风雨、冰雪和流水等外力剥蚀作用下,逐渐崩解破碎成碎粒。并被流水搬运山地慢慢夷平成低矮平缓的平原。侵蚀平原的地势不很平坦,有比较明显的起伏;地表土层较薄,多风化后的残积物,有大小石块等粗粒物质;岩石往往突露地表,有一些孤立的残丘和小山散布在平原之上。如我国泰山周围、徐州与蚌埠之间,都有波状起伏的石质,平原。侵蚀平原包括海蚀平原,河蚀平原、风蚀平原、冰蚀平原和溶蚀平原等。
1143石质平原 见侵蚀平原
1144堆积平原 地壳长期的大面积下沉,地面不断地接受各种不同成因的堆积物的补偿,形成平缓的广阔平原,叫堆积平原。例如渤海底部和河北省的滨海平原至今仍以每年1厘米的速度沉降,第四纪(距今200万年前)以来的沉降总幅度已达800—1000米以上。但河流泥沙堆积以速度超过了地壳下沉速度,所以平原正在扩大增长,向渤海推进,茫茫沧海将变成万顷良田。按堆积物的成因堆积平原,可分为洪积平原、冲积平原、海积平原、湖积平原、冰川堆积平原和冰水堆积平原等。堆积平原多产生于堆积基面附近,如海面、河面、湖面等附近。
1145湖积平原 由湖泊沉积物淤积而形成的平原叫湖积平原。湖泊沉积物的物质来源主要是河流搬运来的碎屑,及湖浪对湖岸冲蚀破坏后的碎屑。这些碎屑物质包括砾石、砂粒和细粒粘土。沉积物自湖岸向湖的中心由粗变细,具有良好的水平层理。湖泊由于泥沙日益淤积,湖底不断填高,湖水变浅,最后整个湖泊被淤塞而消亡,代之而起的是宽广的平原,湖南的洞庭湖与湖北中部的湖群,古代曾是连成一片的“云梦泽”。由于长江及其支流搬运来的泥沙淤积,大部分已变成陆地,剩下最大的洞庭湖现在淤积速度也很快,据统计湖底每年要淤高5厘米,所以洞庭湖仍在迅速缩小。湖积平原一般面积不大,地势低平,呈浅盆状,中部常有沼泽、洼地分布。
1146准平原 在地壳处于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剥蚀而成,山坡因外力风化作用广泛而降低高度,河谷因河流的侵蚀作用达到极度而展宽,原来起伏较大的地区变成比较平坦,高差不大,宽谷残丘相间的近似平原(临海部分的高度接近于海平面的地形。准平原的地表疏松沉积层极薄,常有坚硬岩石组成的孤立残丘。
准平原经构造运动抬升后,其残迹也可见于高山峰顶或高原的顶部,称为夷平面。每一级夷平面都代表地壳运动经历了一个相对的宁静时期和一个地壳上升、侵蚀基准下降、切割加深的时期。
1147 夷平面 见准平原
1148绿洲 在干旱地区,水源丰富、草木茂盛的平原地区称作绿洲。绿洲主要分布在内陆盆地边缘的山麓洪积、冲积扇上。绿洲的地势平缓,土层较厚,河水与地下水源丰富,利用地势的自然倾斜,可以发展自流灌溉。由于这里土壤肥沃,草木青翠,与周围邻近的沙漠景色迥然不同,故称绿洲。绿洲是我国西北地区主要的工、农业基地,新疆和河西走廊的许多古城名镇大部分都位于绿洲上。在塔里木盆地,大大小小的绿洲有100多个,都分布在盆地边缘的山麓砾石带和沙漠交界处的河流两侧。
1149盆地 四周为高起的山地或高原,中间地区海拔较低(平原或丘陵)的地形叫盆地。盆地的海拔相差悬殊,海拔达千米以上的为高原型盆地(如柴达木盆地);盆地的底部低于海平面,称为大陆洼地。盆地的分布地区不同,地貌特征就有很大的差别。内流区域的盆地分割轻微,大部分显示平原的特征,成为剥蚀平原或堆积平原,在风沙强烈作用地区,广泛分布沙丘和砾漠;而外流区域盆地,流水切割较强,显示丘陵或高原的特征。按成因的不同,盆地可分为构造盆地、侵蚀盆地等。
1150构造盆地 指主要由地壳构造运动所形成的盆地,它的形态和分布受构造控制。大型盆地几乎都是构造盆地,盆地的底部多为稳定地块,周围多为褶皱带或褶皱断块山(如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等)。此外还有断陷盆地、拗陷盆地和向斜盆地。拗陷盆地是地壳局部拗曲沉降形成的盆地,盆地外形比较宽浅(如江汉平原盆地、内蒙古的呼伦贝尔盆地)。向斜盆地是河流沿向斜侵蚀扩展而成,两边常有多级阶地,如云南的思茅盆地。
1151坳陷盆地 见构造盆地
1152向斜盆地 见构造盆地
1153断陷盆地 指断块构造中的沉降地块,又称地堑盆地。它的外形受断层线控制,多呈狭长条状。盆地的边缘由断层崖组成,坡度陡峻,边线一般为断层线。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断陷盆地中充填着从山地剥蚀下来的沉积物,其上或者积水形成湖泊(如贝加尔湖、滇池),或者因河流的堆积作用而被河流的冲积物所填充,形成被群山环绕的冲积、湖积、洪积平原。如太行山中的山间盆地和地堑谷中发育着的冲积洪积平原。低于海平面的断陷盆地被称为大陆洼地。
本文标题: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地貌(5)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beike/42728.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beike/42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