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气象洪涝海洋灾害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气象洪涝海洋灾害 > 我国旱灾的地理分布-干旱和旱灾

我国旱灾的地理分布-干旱和旱灾

时间:2015-09-16 10:39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中国旱灾的地理分布

    我国地处欧亚大陆的东南部。全国主要存在两大类型气候。

    位于大陆腹心位置的新疆及其毗邻地区属大陆干旱气候。除仰赖山区径流发展绿洲农业外,其他地区均属人烟稀少的沙漠、戈壁或干旱不毛之地。

    其他国土均属季风气候。降水的水汽来源主要靠夏季风从南方洋面带来。降水带一般发生在冬、夏两种季风相互作用的界面附近。因此,降水带是随着夏季风进退而北、南移动的,这就形成了我国各地雨季在一年中所出现的时间具有不同的季节。

    季风是一种年际间变化显著的气候现象。冬、夏两种季风都有或早或迟、或强或弱的变化,这就引起各地雨季降水或多或少,雨季到来或迟或早,因而也形成频繁的强弱不同、季节不一的旱、涝灾害。

    旱灾经常发生在旱季,特别是在雨季到来前的一段时期内。在这一时期,降水很少,温度已经升高,使得蒸发更为强烈。但是,如果雨季不下雨或下雨很少,全年就失去最主要的水分来源,使得干旱更为严重。正是由于这两种季风强弱迟早年年不同,使我国各地干旱发生的频次、季节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图3—2是冯佩芝等人所绘的干旱频次图,我们将他们根据干旱出现的季节而作的区划叠加在一起,可以看出全国干旱的概貌。

    但是冯佩芝等人所分析的只是干旱这一种自然现象。干旱成灾才是旱灾,旱灾发生在有一定人口与经济的地区。只有在这样的地区偶发性干旱才能形成旱灾,而且在人口越多,经济越发展的地区旱灾的破坏性越大。只有增加了社会经济这一因子,才能阐明我国旱灾的地理分布。

    我国社会经济布局同干旱分布不是没有关系的两种现象,而是其中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一般说,全国以400mm等雨量线可以划分成面积大致相等的两个部分。东南半部属湿润的季风区,人口与产量都超过全国总量的90%以上。西北半部则属干旱半干旱区,人口与产量均不到全国的10%。在这一地区里,干旱区(沙漠、戈壁、荒原)与半干旱区(其界线大致与100mm等雨量线相近)又不相同。前者几乎没有固定人口与产业,后者则集中西北半部绝大部分的人口与产业。

    因此,全国大致可划分为三大干旱区,即干旱区、半干旱区与旱灾区。在干旱区年年干旱,属荒漠状态,几乎没有旱灾,即使有旱灾也只能造成对全国来说微不足道的损失。在半干旱区里是有旱灾的,许多地方“十年九旱”。但是,这里的经济与人口靠少量降水维持,其中特别是牧业与少量旱作农业。至于一些完全依靠客水灌溉的绿洲农业则不受当地旱灾的影响,而是决定于来水的多少。干旱影响最大的旱灾区,恰是常年雨水较多、干旱程度较低的地区。正是在这样的地区才有稠密的人口与繁荣的经济,受到偶发性干旱的影响,就会形成重大的灾害。在旱灾区可以根据旱灾经常出现的季节进行区划,因为在不同的季节所出现的旱灾不但形成的自然原因不同,而且经济所受影响(如农、牧业的生长期等)的性质与程度也不一样。因此,旱灾区再按季节与经济特点划分为五个亚区。各旱区的地理分布如图3—3所示。

    旱区(A),即降水量少于200mm的地区。在这一地区无农业可言,只有少量牧业。但是从区外(如山区)流来的客水,使这里有一定的绿洲农业。这里一般没有旱灾。

    半干旱区(B),降水量在200—400mm之间的地区。这一区域的东北半部(B1)属内蒙草原,为我国的主要牧区。西北半部(B2)位于青藏高原,属高寒草原。这里有旱灾,但对全国影响不大。

    旱灾区(C),降水量大于400mm地区。可分为5个亚区,分述如下:

    东北亚区(C1)。本区干旱并不是最严重的气象灾害。除西部边缘地区外,春旱的频率均低于20%。但是,本区在盛夏季节,特别是辽河与嫩江流域,常有久晴高温天气,引起“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的旱灾。这些干旱地区都有较多的工农业生产,人烟稠密,对生产、生活都能造成一定的损失。

    华北亚区(C2)。黄河、秦岭以北,长城以南的黄淮海平原与黄土高原地区。这里是全国旱涝灾害最频繁、影响最严重的地区。特别是春季,该区增温快,风速大,蒸发强,降水少,又是冬麦生长发育的关键期,故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6月以后,雨季开始,旱情缓解或消除。如雨季到来迟或降水量小,还可形成春夏连旱或春夏秋连旱。这时,河川径流枯竭,工厂、城市用水,农村生活用水都可能发生极大的困难。

    长江旱区(C3)。本区位于南岭、武夷山以北,淮河、秦岭以南的长江中下游和钱塘江流域。该区雨量充沛,物产丰富,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产区。这里旱灾多发季节是7—8月伏期,故称伏旱。伏旱期间,季风雨带已经北移,而这一地区高温蒸发强烈,有时严重影响作物生长、水电和城市供水。有的年份,雨季(以梅雨期为主)降水不多,还可形成夏旱或夏伏连旱,甚至夏秋连旱。这种情况下,在旧社会往往饿殍遍野,惨不忍睹。另外,秋季正值秋高气爽,也有秋旱的可能。

    华南旱区(C4)。华南是全国雨季最长的地区。除季风雨外,还多台风等热带系统的降水。但是,这里气候炎热,降水强度大,广西等地岩溶地貌,雨水容易走失,加上该区经济发达,全年都能种植,故一年四季都会出现旱灾。就危害言,以夏秋旱为主,春旱次之。桂西则以春旱为主,秋旱次之。沿海地区的旱灾频率与强度均超过内陆。台湾由于中央山脉阻挡东北季风,故其西部平原在冬春是旱季。严重春旱常常席卷华南全区,夏秋旱则地方性明显。

    西南旱区(C5)。本区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旱灾。由于冬季干燥,本区南部气候仍很暖和,并有作物生长,故云南和川西山地多春旱。春旱由东往西减少,黔东基本无春旱。伏旱发生在7—8月,以东部经济发达区更为严重,往西则由于印度洋夏季风影响而消失。夏旱(5—6月份)出现在冬夏环流转换季节,因经济发达的四川盆地西部与北部夏季风到达最晚,也是夏旱出现的高频区。


  本文标题:我国旱灾的地理分布-干旱和旱灾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zaihai/10427.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zaihai/10427.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我国旱灾的地理分布-干旱和旱灾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我国旱灾的地理分布-干旱和旱灾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