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域分布
按照风暴潮、海浪、海水、海啸、赤潮等五种主要海洋灾害空间分布的特点,我们可以把中国海区分成三个海洋灾害区:渤、黄海区域,东海区域(包括台湾海峡及台湾省以东、巴士海峡等海区)及南海区域。它们的显著特点是:东海区域灾害最严重,台风风暴潮、灾害性海浪、海啸及赤潮灾害所占比例均分别超过全国的一半;渤、黄海区域灾害种类较齐全,除在其他两海区也占一定比例的台风风暴潮、灾害性海浪、海啸及赤潮、海岸侵蚀外,还有其独具的海冰灾害和温带风暴潮灾害;南海区域最辽阔,各种海洋灾害主要分布在北、中部海区,北纬12度以南海域属于热带海域,海洋灾害趋于缓和。表13-1是中国海洋灾害分区域统计的结果。
(二)渤、黄海区域
渤、黄海区域虽然囊括了我国海域海冰灾害和温带风暴潮灾害的全部,但在更为猛烈的台风风暴潮灾害和风暴海浪灾害方面却都只占全国的14%-15%,其余如海啸占22%,赤潮占19%。虽然对海岸侵蚀灾害无数量统计,但据对海岸特点的分析,该海区可能占到全国的50%左右。应当指出,由于1989年渤海近海赤潮使沿岸水产养殖业蒙受了1亿多元的经济损失,渤海赤潮灾害的经济损失居于各海区之首。另外,渤、黄海区域风暴潮灾害及海浪灾害的强度也远小于其他两个区域。虽然温带风暴潮在渤海和黄海都频繁发生,且其发生在羊角沟的3.55米的温带风暴潮为世界同类风暴潮之冠,但是,从1950年至1993年期间,在渤海酿成灾害的全部71次温带风暴潮灾害中,尚没有一次属于特大潮灾。渤、黄海区域的灾害性海浪不但频次小,而且历史上观测到的最大波高只有9-12米,比东海、南海的15米最大观测波高小许多。
导致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主要的原因如下:①渤、黄海地理位置偏北,增加了海冰灾害和冷空气寒潮天气影响的温带风暴潮及海浪灾害,但却减少了台风天气产生的台风风暴潮和台风海浪灾害,而后者在灾害强度上往往大于前者;②渤、黄海区域范围小,不利于狂风猛浪及特强风暴潮的发展;③渤、黄海沿岸的海洋灾害脆弱区域,如莱州湾、渤海湾、苏北沿海的广大区域,在过去的年代里相对不够发达,因而承灾体较小。
(三)东海区域
东海区域包括东海的北、中部,台湾海峡及台湾省以东的部分洋面和巴士海峡。这些海域及其海岸地区是我国海洋灾害最猛烈、最频繁的区域,在四种可比海洋灾害中,这一区域占全国海洋灾害的54.6%。尽管该海区最大台风风暴潮值5.02米,小于发生在南海的8007号台风风暴潮的5.94米,但台风风暴潮期间的最高潮位曾达6.98米(平均海平面上),发生于浙江海门的1989年第23号台风期间。该海区风暴潮灾害的累积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均居三个区域之首。占全国56%的灾害性海浪(波高≥6米的狂浪区)发生在东海区域,所记录的最大波高同南海一样,均为15.0米。由于海上及滨海开发利用活动频繁,灾害性海浪造成的经济损失亦居各海域之冠。另外,由于长江、钱塘江、闽江入海径流携带的污染物及滨海工农业污染物排放严重,这一区域也是赤潮灾害最频繁,对沿岸渔业养殖和捕捞造成损失也最严重的区域。
导致东海区域海洋灾害严重的主要原因是:①这一区域更多地遭受太平洋强台风的袭击(平均每年6.88次),同时,冬季又有冷空气频繁袭击,平均每年6.72次;②沿海地区工农业及城乡经济发达,人口密集,承灾体庞大;③许多区域的地形特征有利于发生严重海洋灾害,如长江口和杭州的湾口形状和朝向,均有利于发生严重风暴潮灾害。台湾周围多海底强地震,有利于本地海啸的产生。而岛链和宽广大陆架的阻挡又使得大陆海岸不受太平洋海盆越洋大海啸的袭击。
(四)南海区域
南海区域海域面积广阔,但海上及海岸灾害主要集中在其北、中部。南海区域海洋灾害占全国海洋灾害的27.8%,约为东海区域的40%左右。若再考虑海域面积之比,则南海要比东海区域“安静”得多。
南海沿岸台风风暴潮的频度很大,平均每年发生一次,并且我国最大台风风暴潮5.94米就发生在广东省雷州半岛。由于近年来广东沿海经济发展迅速,风暴潮灾害日益加重的趋势更为明显。
人们印象中的南海是风大浪高的海区,但从统计资料看,灾害性狂浪的发生频率远小于东海区域。扣除统计方法的因素(即东海区域的三个小区的狂浪,有时同属一个系统),其发生频率也大致与东海相当。如果考虑海域面积,则小于东海区域。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主要是:①45年中,影响南海的台风总数大于 400次,比东海区域约多1/4。但导致严重的海洋灾害的特大台风相对较少,而较多本海域生成和发展的南海台风,其大风范围一般较太平洋移入海区的台风较小。②南海南部的广大海域属于热带海洋,各种海洋灾害趋于缓和。
本文标题:我国海洋灾害及其分布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zaihai/10388.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zaihai/10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