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印度农业地理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印度农业地理 > 第四章 印度粮食作物(2)

第四章 印度粮食作物(2)

时间:2018-08-04 07:08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3.生产水平低,商品率不高
  生产水平低主要表现在单位面积产量和劳动生产率两个方面。印度是世界上主要产粮国之一,它的高粱、豆类种植面积居世界首位,黍类和水稻面积居世界第二位,小麦、玉米也占世界第四位。上述作物播种面积合占印度粮食总播种面积的90%。但是在传统的耕作技术生产条件下,经营规模小,农业投资低,粮食增产的主要的途径仍依靠播种面积的扩大。当然,印度的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也在不断提高,1950—1951 年度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每公顷仅632 公斤,至1983—1984 年度已达1391 公斤,增长1.2 倍。但是,与世界各主要产粮国相比,差距仍很大,80 年代单产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1983 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印度各主要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在世界中的地位是:水稻居67 位,小麦居45 位,高粱居44 位,黍类居41 位,玉米居75 位,豆类居113 位;与先进产粮国相比,水稻单位面积产量仅及朝鲜、日本、美国的1/3 至2/5,小麦不到联邦德国的1/3,其他豆类和粗粮也同样存在差距。
在劳动生产率方面,印度每个农业劳动力平均负担耕地面积为1 公顷,产粮仅800 公斤上下,比之日本每个农业劳动力负担0.7 公顷、产粮3356公斤,苏联10.9 公顷、产粮8420 公斤,美国88.5 公顷、产粮162836 公斤,也相距甚远。
  由于生产水平的低下,印度的粮食商品率也不高,60 年代初,印度政府购买的粮食只占当年粮食总产量的0.7%,即50 万吨左右,当时印度供应国内市场所需商品粮绝大部分依靠进口。70 年代中期以后,粮食商品率开始逐年上升。目前平均每年收购粮食约1300 万吨,约占粮食总产量的9~10%,政府收购的商品粮主要集中在“绿色革命”进行较好的旁遮普邦、哈里亚纳邦和北方邦西部等地区,这3 个地区销售粮食合计约占政府总收购量的75%以上。商品率低且商品粮基地分布集中,说明印度绝大多数邦的粮食生产基本上是自给性的。
4.粮食生产地区间发展水平不平衡,生产潜力大
据1980—1981 年度统计,印度粮食单产水平,每公顷单产在2000 公斤
以上的有6 个邦,约占全国总邦数的26%;单产在1000 公斤以下的有4 个
邦,占17%;其余各邦的单产界于1000~2000 公斤之间。其中低于全国平
均水平(1400 公斤)的邦达9 个,占39%,中低产邦占绝大多数。粮食高产
区主要集中在恒河上游旁遮普平原、亚穆纳河河间地、恒河三角洲、东海岸各大河三角洲及西海岸沿海平原,低产区则集中在德干高原中西部干旱区,
高低产区单产水平差距达3~4 倍。粮食生产地区间不平衡,固然与自然条件
有关,但与是否重视农田基本建设和现代化农业技术改造(耕作制度,推广
良种,提高化肥、农药施用率和机械化)更为密切。据印度农业灌溉部、经
济和统计理事会于1975—1976 年度对国家示范作物平均单产和灌溉条件下
各邦平均单产调查(见表25)表明,粮食生产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主要应归于现代农业技术装备程度的差距。凡国家示范作物与邦的有灌溉的作物平均单产的比率在1~1.99 的一类地区内的各邦,如西孟加拉、查谟和克什米尔、喜马偕尔、旁遮普、马哈拉施特拉邦等的水稻;旁遮普、喜马偕尔、古吉拉特、西孟加拉、中央邦等的小麦生产,其品种改良、化肥的施用率、机械化水平以及采用现代耕作技术程度均较高,为高产区;凡比率在3~3.99 以上的三、四类地区内的各邦,粮食生产主要采用传统技术,经营粗放,广种薄收,是低产区。因此,只要有效地通过适当、适时的投入资金和必要的基础结构支持推广事业,每年的生产能力至少能增加一倍。

  本文标题:第四章 印度粮食作物(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yindu/77979.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yindu/77979.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第四章 印度粮食作物(2)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第四章 印度粮食作物(2)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
推荐印度农业地理
印度农业地理热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