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农业的地区差异
印度国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尤以降水状况差异甚大。同时,在历史基础、经济水平、农业各部门的发展和布局、各种农业技术改革措施等方面都有十分明显的地区差异,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农业地域结构和鲜明的农业地域差异。
独立以来,印度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长期的封建和殖民统治的影响,至今农业生产水平还较低,技术装备落后,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农业生产潜力尚很大。因此,对整个印度的农业进行合理的区划,揭示农业生产的区际差异性和区内一致性,以便合理地、有效地实行农业生产地域分工,有助于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率。印度国内进行过这方面工作,提出了不同区划意见。如R.N.杜贝(R.N.Dubey)在《印度经济地理》(1979)一书中认为,农业区域的完善划分,不仅应表示作物、牲畜、降水、土壤和其他一些数据的分布状况,而且也应说明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出其中主要的因素,使它适合于农业类型的划分。按他的看法,把气候作为农业区划的主要基础,同时考虑到目前占优势的作物分布状况,把印度分为六大农业区,即:稻米、黄麻和茶叶区;小麦、甘蔗区;棉花区;粗粮和玉米区;水果蔬菜区和小米、油籽区。在《印度农业区划》一书中,则主要依据农业自然区划指标,特别依据地表形态及其成因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把印度划分为五大农业区,即:喜马拉雅山带和东北丘陵区;印度北部低地区;印度半岛高地区;沿海平原区;滨海和岛屿区。在此基础上又根据每一区域内部地貌及气候差异,分别划分出若干个二级农业区及三级作物组合区。
以上两种区划基本上反映了印度农业的地域差异,充分考虑了自然条件对农业的深刻影响。当然,像印度这样一个农业上对自然条件依赖性较大的国家来说,把自然特点(特别是降水)作为区划的重要依据是合理的,但这种区划的农业区界与行政区界不尽一致,使农业生产统计资料难以运用,或应用不便。此外,这两种区划都过分偏重种植业而忽视了对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的考虑,综合性不够强。为了详细分析和介绍印度农业分区情况,我们在综合上述两个农业区划方案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对林、牧、渔各业的条件、特点、潜力、发展方向和改进措施等内容的考虑,按农业生产特点、生产条件的类似性和差异性再行归类分片,并确定一级农业区基本上以邦界为区界线,二级区以县界为单位,将全印度分成4 个一级农业区和16 个二级区。
一、印度东部农业区
二、印度西北部农牧业区
三、印度半岛高原农牧业区
四、印度西南水稻、热带作物农渔业区
一、印度东部农业区
二、印度西北部农牧业区
三、印度半岛高原农牧业区
四、印度西南水稻、热带作物农渔业区
本文标题:第九章 印度农业的地区差异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yindu/77958.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yindu/77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