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世界经济地理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世界经济地理 > 欧洲-德国

欧洲-德国

时间:2011-02-08 21:29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第四节  德国

德国全称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面积35.7万平方公里,由16个州组成。历史上德国统一较晚,1871年普鲁士王国在普法战争中获胜,同时兼并南德诸邦,建立了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德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1945年5月德国战败投降。战后被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1949年5月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1949年10月苏联占领区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从此,德意志国家分裂为两个国家。1990年10月分裂长达40余年的德国重新获得统一。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地处西欧通往东欧,北欧通向南欧的陆路交通十字路口,战略位置十分重要。陆上与九国接壤,是欧洲除俄罗斯以外,拥有邻国最多的国家,特别是与丹麦、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等欧洲共同体成员国领土相连,联系便利。德国西北滨北海,东北滨波罗的海,在国土北部有连接两海的北海—波罗的海运河(基尔运河),使其成为波罗的海沿岸国家通往大西洋的重要海洋航运通道,战略地位更加重要。

居民与城市德国共有居民7 950万(1991年),是欧洲仅次于俄罗斯的第二人口大国。平均人口密度达222.7人/平方公里,仅次于马耳他、荷兰、比利时和英国,居欧洲第五位,是欧洲大陆人口密集的国家。

德国人口分布比较均匀,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位于莱茵河下游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每平方公里超过500人。北部地区人口较稀疏。德国虽然有84%的居民居住在城市中,但德国多分散的中小城市。在人口超过10万的70个城市中,超过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只有首都柏林(1990年341万)、汉堡(1987年157万)、慕尼黑(1987年127万)3个城市,50万~100万人口的城市11个,多分布在西部莱茵河流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自1973年以来,西部原联邦德国地区的人口出生率一直小于人口死亡率;同时期东部原民主德国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在4‰左右,到1985年以后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1‰~-1‰之间。1990年统一后的德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连续20年人口的负增长,至使人口数量减少;人口老化严重,65岁以上老人占全国人口15%。人口的减少,已成为德国严重的社会问题。第二次大战后,德国从传统的人口移出国,变为重要的人口移入国。90年代以来,德国成为欧洲最大的移民国家。目前,居住在德国的移民已有650万,其中约150万人居住了20年以上,另100万人居住了15~20年。移民对缓解人口减少及人口老化的社会问题及解决体力劳动缺乏等经济问题做出很大贡献。但当经济不景气、失业率增加时,排斥移民又成了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德国居民中90%以上为德意志民族,有少数丹麦人、吉卜赛人、索布族人等。国语为德语,属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44%的居民信奉基督教新教,37%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德国居民人口素质高,全国有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员1022万,占全国人口总数13%。大学生的入学率高达30%~32%,居世界前列。全民族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技术教育的普及,是德国成为发达经济国家的重要因素。据统计分析,目前德国的经济增长率中,50%左右应归功于国家基础教育的普及。

自然条件及其评价  德国地势南高北低。自南向北可分为三个地形区。南部为阿尔卑斯山麓和前沿地带,南部阿尔卑斯山区的楚格峰海拔2 963米,为全国最高点,山区多风景如画是重要旅游胜地。山麓前沿是广阔的巴伐利亚高原,平均海拔500米,自南向北向多瑙河谷倾斜。中部山地,地势起伏错落,呈块状山地,高度为海拔500~1000米,大多呈东西走向延伸,山间河谷宽阔,交通较方便。北部地区为北德平原,属波德平原一部分。易北河以东地区冰川地貌明显,地势起伏不平,多湖泊、沼泽;易北河以西地区未受到末次冰川侵袭,古老的冰碛丘大部被夷平,地势高度在海拔200米以下,地表多沙质冰碛物,其间多沼泽、湿地。平原区的大部分土壤贫瘠,其南部,大体在北纬52°附近与中部山地交界地带,是肥沃的黄土带,经长期合理轮作与施肥,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农耕区。北海沿岸和东北部波罗的海沿岸,多沙丘、岛屿,其间为浅水海湾,缺乏优良港湾。

气候温和多雨,为温带海洋性向温带大陆性过渡型气候。西北部海洋性气候特征显著,向东、向南,大陆性气候特征增强。   1月平均气温从北部平原到南部山区为  1.5~ 6℃,   7月平均气温大部分地区为 17~18℃。年降水量为500~1000毫米,南部山区和西风迎风坡可达2 000毫米,降水量的季节分配较均匀,全国大部分地区无霜期超过180天,常年适中的气温和充沛的降水为多种作物的种植创造了有利条件。

境内河网密布。除多瑙河发源于西南部黑林山向东流外,其它河流大多顺地势自南向北流注入北海和波罗的海。河流多发源于降水充沛地区,水量丰富,水位平稳,大部分河段河床比降小,利于航行,且多国际河流,便于国家间货物往来。

莱茵河是最重要的河流,在境内长865公里,并有美茵河、内卡河、摩泽尔河和鲁尔河等众多支流。流域面积占全国领土2/5以上。经过整治的干支流航道,可通行欧洲航道标准船(1350吨), 7 000吨级的海轮可从河口的鹿特丹港,上溯至科隆。干、支流沿岸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

多瑙河是德国南部重要水道,在境内长647公里。干流流经9个国家,东流入黑海。莱茵—美茵—多瑙运河沟通莱茵河与多瑙河水系,使德国成为自鹿特丹港至黑海,斜贯欧洲大陆 3 400公里国际内河航运的中枢。

易北河斜贯国土东北部,境内长793公里。源于捷克与波兰边境的苏台德山脉,注入北海。境内河段均可通行欧洲标准船。河口形成宽阔的三角湾,海轮可上溯至汉堡港。

各河流间大多有运河相通,沟成四通八达的内河航运网。北德平原上的中部运河,东西沟通易北河、威悉河、埃姆斯河,长达325公里。

欧共体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德国是西方世界仅次于美国、日本的经济发达国家。其经济实力与经济发展水平居欧洲共同体国家首位,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达15 800亿美元,约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7%。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19 594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是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二次大战中经济受到严重破坏。战后分成东德、西德两个国家,使原有的完整国民经济结构和统一的国内市场受到破坏,给经济的恢复发展带来很大困难。

由于德国有着强大的技术力量和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等原因,战后东德和西德的经济发展均较迅速。 80年代末东德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6 000美元,是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中,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西德自1951~1966年为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1%,被西方世界称为创造了“经济奇迹”。并均实现了工农业现代化。
  本文标题:欧洲-德国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shijing/24649.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shijing/24649.html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欧洲-德国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欧洲-德国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