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人类地理学概论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人类地理学概论 > 蒙古草原文化区域

蒙古草原文化区域

时间:2010-09-20 20:30 来源:未知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第十一章 游牧文化地带中的文化区域和文化区

在温带草原游牧文化地带有河谷、山地、高原等环境,使人们生活上要适应它。如西藏高原,从总的环境上说是我国重要的牧区,但是它南有雅鲁藏布江,所以农业在河谷地带也是可以发展的。不过由于地势太高(4 000米以上),故只能以青稞为主要粮食作物,使高原组成一个农牧社会,解放前社会发展为农奴制古国。广大草原高地则为游牧社会。文化特色充分表现在藏族文化中,并在我国温带草原游牧文化地带中自成一格。

蒙古高原地势不算很高,但一望无际的草原,其上有着和缓起伏的山地,大大有利于畜牧文化的兴起,游牧方式使民族迁移成为生活主要方式之一。

在高山雪原影响下,在中亚地方,广大的草原游牧文化地带中还有大片地区为自成特色的绿洲文化。如塔里木盆地沙漠草原绿洲地区等。古书所称的“西域文化”即发生于本区,成为本地带三大组成地区之一。分述如下。

第一节 蒙古草原文化区域

本区域是以游牧为生的蒙古种人活动的地区。除了沿长城有“垦耕牧养”外,其余多为草原游牧区。《长春真人西游记》说是“以黑车白帐为家”。文字方面,元忽必烈请喇嘛八思巴据藏文制蒙古文字,后改革成“胡都木”蒙文。宗教以喇嘛教侵入为主,为元代时传入。男衣长袍,下面不“开叉”,以利骑马时防风,汉、藏长袍均右襟。食物与藏人一样,以牛、羊肉为主,亦与藏族同喜饮奶茶、酸奶等。茶亦为同好。住蒙古包,与藏族帐篷相似,但以圆形为主。以往,婚姻较自由,有对偶婚遗俗,如女子可有和别人同居(子女仍为丈夫所有)的风俗。节日多有赛马、赛射箭、射击、摔跤等运动。妇女能歌善舞。民性慓悍、勇敢。丧葬以野葬为特色,即把尸体用木轮车拉跑,尸跌下地后,置荒野中,任狼、鹰吃掉,认为升天。尸7日仍在,则视为不祥,请喇嘛念经祈祷。

蒙古草原面积约有80多万平方公里牧场,人口 350万上下。本区域内部亦可分出不同几个文化区。主要如农牧交界处的河套农牧文化区、河西走廊文化区等,这里已经是以农牧业为主的文化区了。分述如下:

一、河套农牧文化区

 

  未垦前,这里是匈奴牧地,游牧文化与农业文化在拉锯式的冲突中延续了2000年。即由黄河切开青藏高原东北部,形成山区峡谷,称“黄河九曲”之地,今已成为我国水力发电中心地区。但当黄河北流入较低(约1000米)的蒙古高原沙漠时,河水变慢,形成灌区。如秦汉即开成水稻耕作区,驱逐匈奴,现仍有秦渠、汉渠名称。这里成为“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塞上江南。其实早在战国时代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已逐匈奴阴山外,建九原郡,筑赵长城(起高阙至原阳北)拒胡(林胡、楼烦),为秦长城所依据再筑。因其时鄂尔多斯草原(河南地)已复为匈奴所占,始皇统一六国,即发兵70万,收河南地,建九原郡,再建长城拒胡。楚汉之际,又为匈奴所占,且侵燕、代(冒顿)。至孝武时又被逐出阴山,但战争相持甚久。汉民实边后,匈奴开始大举西迁。其后至东汉末年,匈奴地兴起是为鲜卑。魏晋南北朝“五胡乱华”,匈奴后裔赫连勃勃在河套地区建立起“夏”政权(407~431年),反映了农牧社会文化的融合。至北宋时,又立“西夏国”(1032~1227年)200多年。它的政权还伸至河西走廊,表示汉族侵入蒙古草原区的稳定状态。“西夏文化”即使银川市今天成为我国古都城市之一。各朝“丝绸之路”的开放,使河套地区成为商业大道所经,佛教、喇嘛教、回教的东来,在这里入蒙入汉,并导致元代大量中亚人民迁入,尤以善商业、手工业的回教各族迁入为盛(以随军迁入为主)。大分散,小聚居,包括城镇、农区、牧区,即今天定“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根源。这里农牧交接区,历史上也成为马市、茶市交换场所。人口集中,而具有较高农业技术的汉人,不断北迁而沿着黄河走廊,改变了草原的面貌。因此我们可定这个地方为蒙古草原文化区域中的一个小区,可称为“河套农牧文化区”。
  本文标题:蒙古草原文化区域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renlei/20329.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renlei/20329.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蒙古草原文化区域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蒙古草原文化区域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