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亚洲的人种分布地理
从地理上来说,亚洲是人类各种族起源地点之一。因此,亚洲人种分布上也具体黄、黑、白三大人种。并且由于地理环境具有多样性,由寒带到热带,由沙漠到雨林,由平原到高原都有,因此,各人种具有分化情况,并形成不少体质上也有明显差别的种族。
现存的亚洲尼格罗人种,都分散分布于热带雨林区中。他们大部分已被四周文化较先进的人种所包围。这表明他们是在种族斗争中的不幸者,即多数是被迫保存在环境较为恶劣的山地和满布丛林的内陆深处,即为人迹少见的地带。如马来半岛霹雳地方的塞芒人(Semang),即居住在内地山林中,被四周的马来人称为“野人”。因为他们文化落后,居无定处,一地停居三几天,以采集和打猎为生,用树叶建成遮风的陋室暂住,无衣服,早期还用石器,族中男女分工平等,一夫一妻制,身高不大,发卷黑,橙色皮肤,突颚,鼻短阔,额圆凸,广头,故列入小黑人人种;部分又可在苏门答腊东部地区存在。
菲律宾吕宋岛上,在山地雨林区也有小黑人,即为以“猎头”风俗出名的“爱塔”人。他们身材矮小,皮肤黑色,发黑而作羊毛状,唇厚、阔鼻、广头。常被近邻衣戈碌人(Igoirotes)杀害,而退入山中。
远离大陆的安达曼岛上,也有头小、手小、皮肤黑色的矮人,唇厚、鼻广、圆头,称为“明戈比人”(Mincopies)。族内男女平等,一夫一妻,无衣服,文化低,前时曾用石器,三以上即称多个,故算数到2为止。
此外,在这些地区还不断有林中小黑人发现的报道,大多属于石器时代的小黑人残留部落。台湾本有聪明的小黑人,今天已灭绝。
类似于尼格罗人的还有塞开衣(Sakai)人、托亚拉人(Toala)、吠舍人(Vedda)等。苏门答腊的塞开衣人也很矮小,黑皮肤、面阔、额高、眉棱骨突出,亦过采集游猎生活,族内平等,财产公有。他们在马来半岛也有分布。西里伯岛上的托亚拉人体型矮小,皮黑、宽头、宽鼻。皮黑的特征显明具有小黑人体质。锡兰岛上的吠陀人也有黑色皮肤、广鼻特点,个子不高,但属长头种,属于最长头人种之一,眉棱骨突出,额略削退,唇薄,显示出混合人种体型。表4.2为亚洲尼格罗人中小黑人体型表。
尼格罗人还可在西南亚见到,伊曼的亚拉布人头指数达83,短身,卷毛特征也具备,显然是受尼格罗人血统影响。他们显然和印度、马来群岛黑色人种有相同的分布环境。
亚洲显然是黄色、直发的蒙古人的中心分布区。但从体质差异上看仍可分为三支:北支说阿尔泰语系的为北方蒙古人;南支说藏缅语系的为南方蒙古人和散处在东南亚海岛上的海洋蒙古人。
北方蒙古族是广头(头指数80~85)、中鼻、蒙古眼,发黑而直,中等身材,以阿尔泰语系为主。分布以西伯利亚为主,以游猎、养畜为主。蒙古及中亚各族以游牧为主。日本人、满族、朝鲜人、土耳其人以农为主。
沿北冰洋沿岸的极北种族包括尤卡既尔(Yukaghirs,1000多人)、朱克察(Chukchi)、科利雅克(Koryaks)、堪察加、奇利雅克(Gilyaks)等。他们不是阿尔泰语系,人口不多。多以打渔为生。他们以广头和长头因纽特人分开。一般文化较低。
阿尔泰语的蒙古人、突厥人、通古斯人是蒙古人的主体。历史上他们曾有控制旧大陆的历史,他们北限于泰加林地区,南限农业民族地区,基本上生长于草地和半旱区,以游牧和狩猎生活为主,由日本海到黑海的亚洲温带草原区是他们驰骋的场所。较纯种的有雅库特人(Yakuts)。而吉尔吉斯(Kirghiz)、土库曼(Turkoman)、土耳其(Turks)人等多为混血种,不是典型蒙古人体型。即突厥人分化较大。吉尔吉斯的哈萨克人在新疆即达50多万人。
日本人大和民族排除虾夷的(北海道 10 000多人,库页岛2000人),虾夷多毛和白色皮肤不同于广胸、上身较长体型的日本人。日本人中亦有以广头为主的趋势。但本州西岸人头型较长,南部九州人身高变矮,似马来人。
南方蒙古人以中国人为最重要。12亿多人口中,蒙古种占大多数,其发展历史经久不衰(其他古国如波斯、埃及、罗马帝国等多已瓦解),且作为人口中心而不断移出。如华侨人口已达千万人以上。海洋蒙古人不少即有南方蒙古人血统。分布也有不少种族,主要有西藏人、缅甸人、泰族、越南、老挝、柬埔寨人等等。他们都是直发、广头(头指数80~84)、蒙古眼、中鼻、皮黄棕色,操孤立语,以农业为主要生活方式。
汉族大致有南、北支之分。北方汉族较高大(如山东大汉),头型较短,肤色较白,蒙古眼显著。据山东942人测定,身高平均为1.67米,平均头指数80.2(小金井,1900)。
南支居住在山区,分隔较大,故种族复杂。一般说来,头型不似北支中国人稳定,且较长。头指数79~80。身高在1.61米以下(北京满族为 1.67)。鼻指数增大,肤色较深。据对四川人、广西人、潮州人的观察都是如此。
西藏人孤立于高原草地上,以中部高原德鲁人为纯种,为短头、波状发、蒙古眼、钩鼻、胸广的半游牧人。而拉萨各地的农业“波人”及青海游牧唐古特人似更近于蒙古人。西藏人中可再分为不丹的“罗”人、锡金的朗格人、彝族和阿萨密、印度的高地人种群(如Tawangs,Mishmi,Miri,Abor,Daflas,Balti,Ladakhi等)。
缅甸人肤色黄棕、发黑而直,体毛少,中等身材,他们包括一些波状发型的那卡人(Nagas),游猎的古基人(Kuki),高身长的钦人(Chins),带有小黑人体型的景颇族,即正喀钦人(Kachins)(棕色皮肤、唇厚、腿短等),和缅、泰交界区的喀连人(Karens),我国云南的彝族有些亦属于本支。
傣族分布于泰国和我国云南省等地。其中傣族分布于云南省境的人数为50多万,我国旧称掸族。“掸”即山地之意。傣族在云南的已有宽鼻体型,说明他迁入本区已久,因其指数和蒙古人相差达20个单位,故认为傣族定居这里达10000年(张印堂,1944)。
海洋蒙古人指散居海岛上的黄色人种,主要居住在印度尼西亚境内各岛。这种人蒙古眼已减少,只占人口的1/3,并代替以黑睛的马来眼,操马来语,广头、阔鼻,身材较矮。海洋蒙古人为蒙古人侵入海岛后所形成的种族,故混血较明显。每一岛屿中均每存在有多种种族。小黑人即每残留其间。我国台湾高山族亦属本种,但身高较大,达1.60米,头型已属长头(Torii,1910),人口 35.8万多(1995)。
属于本支人种有马来人、巴塔、亚齐(苏门答腊)、爪哇人、婆罗洲人、埔南(Purcam)、乌吉(Ukit)、达雅克人、亚里伯岛的芒加沙拉、布吉士(Bugis)、菲律宾的摩洛(Moros)、菲律宾人。马达加斯加岛上除马来人外,还有尼格罗人系统存在,在这里马来人称为“可哇人”(Hova)。
蒙古人因生活环境的不同,而分成许多支民族。如北部通古斯人在我国古代称为“东胡”人。并分为“使犬部”和“使鹿部”。俄国人占领西伯利亚后,沿用我国“东胡”一名(今译通古斯),并分为马的、牛的、驯鹿、犬的、草地、森林的通古斯人。通古斯人的萨满教(Shaman)已成为文化人类学中巫教的专门名称(巫教师可治病、交通神灵、驱邪)。今天满族即东胡或通古斯族,使鹿部即今鄂伦春人,使犬部即黑斤人。高加索人体质见于黑龙江上游道里(Dauri)人,体高、睛色、皮肤白色、发棕色等均与高加索族体质相近。库页岛之奇利雅克人(Gilyaks),近似虾夷,亦高加索体型,我国旧称“鱼皮鞑子”。此外,朝鲜人中亦有相似高加索体型的(高大、皮色白、浅睛色、波发等)。在南方蒙古人中,彝、藏族都有不少阿利安(高加索)血统。日本人也有认为北部是虾夷、中部是蒙古、南部是和马来人混血的。对朝鲜人亦有相似的看法,即认为他们是和高加索种有关(表4.3)。
总之,在今天蒙古人分布地区,在古代不一定是蒙古人所在。从石器时代人的头型有属长头情况看,推测可能是高加索种人所在。因此,蒙古人进入东亚是后来的。今天各地普遍有长头的、白皮肤的高加索人特征,也并不奇怪。且靠近南方和海岛,尼格罗的体型又明显出现。据印度传说,“克沙特利阿部落(Kschattryas)越过恒河在孟加拉游荡了一个时期,穿过东部山林,散布到天国南部去”,则阿利安人和蒙古人相会地点将会是在南中国和中印半岛上。
本文标题:亚洲的人种分布地理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renlei/20393.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renlei/20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