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人类地理学概论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人类地理学概论 > 中原干旱农业文化区域(2)

中原干旱农业文化区域(2)

时间:2010-09-20 20:22 来源:未知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第一节 中原干旱农业文化区域

本区域指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平原地区。这里一向被称为我国“中原”地域。文化起源很早。地方虽干旱少雨,但有水灌溉下的肥沃黄土,仍为农业发达地区。今天的“黄淮海”大平原,即为本文化区域的核心部分。故称为“中原干旱农业文化区域”(简称“中原区”)。

这里称为“干旱农业①文化区域”,主要由于地理环境处于华北少雨带中,每年只有吹东南季风入境时才有降雨。所以植物生长季节是在夏季,那时气温高、雨量足,生物才显出生机勃勃。古语云:“南风薰薰,授民以财”这时也是黄河流域各地发大水的时期。冬季东北季风吹来时,气候干旱,百物凋零,田野霜雪,作物不生。这种一年一造的农业条件和江南水乡一年两作农业的差别,即由于全年雨量及气温不足所致,故称为“干旱农业”。

中原区是旧石器人类活动地区,如有北京猿人(约50万年)、蓝田猿人(约60万年)等的存在,猿人和古人间的金牛山人(营口,28万年)的存在。古人类当时文化,已知用火和打制多种石器。当时因有犀牛、象、水牛发现而知气候有热带环境期的产生。古人(早期智人)有大荔人(陕西,1978)、许家窑人(山西)、丁村人(山西)等,这时打制的旧石器已有分工,如狩猎掷击的石球,大小挖土尖状器②,斫伐用的砍砸器等。骨器亦已产生。晚期智人(即新人)已有人种分化,周口店山顶洞人即已和黄种人相似,文化已发展更高,如骨针的发现,即表示皮毛可制成衣服,并可在石、骨、牙上钻孔,即已有饰品制造。在第四层(下室)还发现血缘氏族墓葬骨骼上洒上红色粉粒(赤铁矿),表丧葬的制度存在。更新世受冰期气候的影响,大的冰期有4次,其间还有小冰期,气温小冰期和间冰期间相差平均达6℃,使植被和动物也变化,如热带动物即迁入本区,使猿人、古人、新人也不断改进生活方式,有利于文化的进步发展。进入全新世的温暖期后,本区农业发展加快,人口增加,并已有聚落的形成。以粟类(包括黍、高粱等)为主的种植者,可上溯至前仰韶文化(包磁山、斐李岗、大地湾等),即可达前8000年时代。出土石器已有石斧、石铲(翻土用)、石镰、石磨盘、磨棒等成套干旱农业用具。地窖中有种子,在秦安大地湾地窖中还有油菜和稷。西安半坡遗址可达 6 000~7 000年,遗址面积达50 000平方米。中心是一 160平方米的方形公房,几十座房子朝南开门,向着公房,构成一个用大沟谷包绕的居住区,沟长300多米,呈半圆形把村子围成椭圆形状。区内露天灶坑、地窖群分布甚多。房子有半地穴式、地面框架建筑2类。屋内有灶坑、门坎、门道,房外有围栏、小儿瓮棺墓。墓葬区在大沟北面,为成人土坑墓,多单人仰身直肢葬,用几件陶器伴葬,亦有合葬,多头西脚东。制陶区在大沟东面,已清理6座,以彩陶著名,绘有动物、植物、几何图案、陶文字、鱼纹等,有学者认为是半坡人图腾对象。坟区的分隔表示已有灵魂信仰,故用陶器陪葬(曾骐,1987)。宝鸡北首岭聚落中心广场更大,南北宽100米,两侧各有一大房(90平方米),方形半地穴房20多间,门向广场。墓区在广场南30米外。骊山姜寨村亦呈椭圆形,中心为 5 000平方米广场,围绕广场为 5个氏族聚居,共达20 000平方米,每氏族有房子13~22座。东区22座,北区22座,西北区13座,西区16,南区22座,其中有一大房,表示5个氏族的公屋。门皆向广场。整个村落内有铺石道、围栏、牲畜过夜场地。各区外围有护沟,宽深各约2米,各群屋有地窖、小儿瓮棺群。成人墓在沟外,有三片。西小河边为害区,即亦把全村分居住、墓葬、制陶三区。村内路口有圆形小房作“哨所”(巩启明等,1981)。这些7 000年的聚落,已显示农业和制陶手工业的存在,比旧石器时期大为进步。氏族的公有制已反映在新石器早期社会中,房子也未分隔,地窖是公用的,和后期的私有观念大有不同。

新石器末期文化在本区亦大有进步,黄河中游的台地大片开垦,由西向东发展了前仰韶文化①、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由于人口增加,生产力提高,氏族原始公社组织再管不了了,如是需要改革。如公共露天地窖改在屋内设藏窖,因房内已有分间的内室。长条的公用灶也因村庄保护有围墙而取消,一如哨所和深沟的取消一样,窖场迁入村内等,表示大集体已分化为家庭式村落。少年亦不用在公房中栖息。即三区(居住、墓葬、陶窑区)已不再分出。龙山文化开始于5 000年前,这期已有土墙的小城建筑(如安阳后冈、登封王城冈等)。这是平原上最好的防卫建筑,沿用到今天。表示了部落组织向政权组织的变化。文字亦由陶文开始,即陶器上刻划符号(见于斐李冈、大地湾一期),学者说仰韶,大汶口陶文已是文字。美术也见于仰韶期墓葬艺术砌图中,如濮阳水西坡墓葬发现墓主两侧用蚌壳砌出龙和虎的图形,生动活泼。表示本区文明因素特征是:①文字起源。②城堡建立。③龙凤崇拜,并且成为汉族文化特色,相传至今。历史上已入铜器时代①。

随着制陶技术进步,铸铜已不成问题。起初是铜石并用,进而是石器成纪念祖先神物,陶文已成为占卜用辞。这时期记录已见于古代文献中。在较龙山文化进步的二里头文化(河南偃师)中石器、铜器均很进步。陶文有在后代甲骨文中发现,14C测定年代为3 900~3 600年,即相当于夏代。我国奴隶社会于此时发生。《越绝书》卷11称:“禹穴之时,以铜为兵”。《夏本纪》亦记夏是由12个氏族组成,姓姒,即仍为血缘部落性质。又“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表示部落联盟之多,“国”是几百人大氏族也可算一国的。从禹分九州,可见禹时已按地域分封诸侯(即国)的。支持汤灭夏的也有“万邦”②。成功后亦按地分封,但改为“以国为姓”③。例如周,姬姓,因迁于周原,自称“周人”④。周是方百里小国,人口几万,即能紏众入主中原。民国时期的军阀则非要有1军人以上(约2~3万人)才能争霸中原的。周代建立“宗法制度”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中枢,影响至今。周朝成历史上最长一朝。因分封诸侯对下属小国有征伐权,如卫国即武王弟康叔封地,管殷民7族。蔡国为武王弟叔度封地等。春秋战国诸侯强大,互相兼并,由春秋140多国,并为12诸侯;战国更只余7雄。至秦(221年)才统一成秦朝,并北拒匈奴,南开百越,进行外贸。汉兴,生产发展,人口增加,钱粮充足,大举扩展,西占西域,逐匈奴,南航锡兰(今斯里兰卡)故“汉人”之名由此而生,一如海外称“唐人”一样(因唐代印度洋航行已至东非)。汉衰,三国鼎立,本区建魏国,后胡人入占,至隋唐而兴。五代本区建立小国,再使人民逃散,至明始定。学者有谓中原区历史为“历史循环论”者。但从人类地理学看,实为草原文化地带与农业文化地带间的激荡。世界各地历史,如埃及、西亚均表现出这一激荡情况。游牧民族入农区后,生活水平提高,后代多难退回家乡,使草原牧区文化发展较迟。本区域可分出2个区。

--------------------------------------------------------------------------------

①  干旱农业指水稻已难双造,多以黍、稷为主。
②  这种尖状器对在黄土区采集生活是很重要的工具。
①  如磁山、斐李冈(新郑)陶器文化已达8 000年,以橙黄色陶居主要地位,仰韶改以彩陶为主。山东城子崖龙山文化以黑陶为特征。
① 龙山文化技术上是已用石范铸铜,使本区进入铜器时代,故中原龙山文化为新石器末期的“铜石并用”时期,年代5 000~4 000年。
② 见《尚书·仲虺之诰》。
③ 见《史记·殷本纪》。
④ 见《史记·周本纪》。
  本文标题:中原干旱农业文化区域(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renlei/20326.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renlei/20326.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中原干旱农业文化区域(2)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中原干旱农业文化区域(2)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