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中学地理教材教法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中学地理教材教法 > 地理教学方法的方法论基础

地理教学方法的方法论基础

时间:2010-05-13 06:24 来源:未知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地理教学方法的方法论基础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与学任务的过程,教学过程始终受教学认识活动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所制约。研究地理教学方法论,就为使地理教师认识教学方法论的理论基础,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按照学生的认识活动规律进行教学。

  (一)认识论是教学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教学活动是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它的根本特点在于用几年或十几年时间,使学生掌握人类用几千年、几万年所取得的认识成果,因此教学的认识过程,要受到人类认识活动的规律所制约,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1.教学认识活动服从一般的认识规律 教学活动是学生认识的基础,在学习中要掌握前人所总结出来的系统知识,所以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就是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同时在教学活动中,对书本的学习,总的讲是从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的。要借助一定量的感性经验或知识,通过教学使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具体 化,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此外教学活动也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认识过程,在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活动虽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但是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而必须经过长期的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反复认识,使认识不断深化而获得新的知识。

   2.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如前所述,帮助学生在学习中用较短时间掌握人类已积累的大量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学生的学习以间接经验为主。这是一种高效率的认识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借助于书本知识接受间接经验,来认识客观世界的,是特殊的认识过程。这也是达到人类已有认识水平的捷径。如学生在短短几节课中就可以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和论据,而科学家发现并创建这些学说却用去了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学生在学习中还要善于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这就需要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并进一步获得运用于实际的能力。

   3.教学过程与科学研究过程既有区别又有共同性 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走着一条快速掌握知识的捷径,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却是漫长的,学生是接受人类已有的知识,而科学家要开拓人类尚未认识的领域;学生学习是在学校的特定环境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又有教师根据一定方法来指导的学习,因而减少了盲目性,效率很高;此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掌握了书本知识,而且也形成了观点、信念、世界观,并发展了能力。但教学过程与科学研究又有共同性,因为教学中,学生也是从“不知”向“可知”的转化,是以“已知”为基础去探求“未知”的过程,这一点又与科研有相似之处。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将来从事科研的能力和方法,也应该了解探索的途径和认识规律,在这些方面又类同于科研的认识过程。

   4.实践是教学认识活动的基础 马列主义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学生的认识过程也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在教学认识活动中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标准,并非贬低书本知识学习和否认理论的指导意义,而是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又要勤于用实践去检验。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敢于提出新看法,甚至修改补充书本知识,这是尊重实践、尊重科学的表现。教师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了解生活,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地理教学尤其要重视这一点。

  (二)心理发展规律是教学方法论的科学根据

  研究心理发展规律对于理解教学方法论有着重要意义。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充满心理活动的有机体,教师要提高教学效果,必须自觉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指导自己工作。同时从教学本身看,教学目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都与心理学有关。而且教学过程也要受到学生生理发展特点所制约。

   1.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组织教学过程 学生心理发展有其顺序性和阶段性,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意志力等的发展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组织教学过程要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相适应,特别要注意学生存在的个别差异。

   2.教学与学生的生理发展相适应 教学是脑体高度结合的活动,受生理发展特点所制约,特别受大脑活动规律的制约。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大脑处于积极状态,教师要注意教授的内容难易适当,有张有弛,内容过深,学习时间过长,就会降低学习效率。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身体发育规律来组织教学活动,如注意保护学生视力、注意坐姿端正等。

  (三)学生认识活动规律是教学活动恪守的原则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必须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来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从认识的发展过程来讲,能动性表现为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即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和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表现为四个特点。教师只有按这几个特点来组织教学过程,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认识与动机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动机是学生活动的动力。在学习动机中,培养认识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是十分重要的。如在教学活动中有适当的难度和密度,有利于学生进行独立的积极思考;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教师可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入科学上和生活中的新事例,新发明,安排探索性的学习活动等。此外,及时地鼓励和评价也很重要。学习的动机决定着学习态度,教师要重视和经常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并予以引导。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在教学活动中,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二者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是对立的统一。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感性认识越完善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就顺利,就越容易形成理性知识,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各种直观方法帮助学生获得感性知识是很必要的。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在感知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形成概念,并帮助学生掌握逻辑思维方法,在分析、综合、比较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抽象与概括,或运用归纳与演绎,形成判断和推理。

   3.已知和未知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逐步向前循环发展。学生已有的知识,是掌握新知的起点,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不断形成由旧知向新知转化。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有机地联系旧知与新知,使学生将较难的内容转化为熟悉的易于理解的内容。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探索新知的机会,提高学生运用已知去发现新知的能力。只有把新知和已知联系起来,形成新的网络,才能完成已知向新知的转化。随着教学的深化,学生逐步扩大对某些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理解,完成从概念到思维方式的掌握,使知识向较完全和较确切的方向发展。学生对地理技能的掌握,也是在教学实践中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进而熟练形成技巧的,这也是把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

   4.认识与实践 在地理教学的认识活动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由于学生是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的形式来认识客观世界的。所以理解和掌握概念、原理存在一定困难,且容易导致理论脱离实际。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联系实际阐述概念,并引导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实践,主要为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这也有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可通过教学实践(如实验、练习、参观、野外观察等)和社会实践(如调查、访问等)去完成,教师要根据教学计划、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等,作出安排与要求,并进行指导和检查,这是保证实践活动质量的关键。

  (四)教学论和地理科学方法论是构成地理教学方法的直接方法论基础

  地理教学是运用教育学和地理学两方面的知识来指导的学科教学活动。地理教师不仅要掌握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科学方法及原理,而且要懂得教学规律,掌握教学方法,才能使专业知识充分发挥教育作用。


  本文标题:地理教学方法的方法论基础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jiaocai/13186.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jiaocai/13186.html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地理教学方法的方法论基础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地理教学方法的方法论基础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