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理课程改革
当前位置: > 地理教学 > 地理课程改革 > 专题四 如何理解高中地理必修二的内容体系(6)

专题四 如何理解高中地理必修二的内容体系(6)

时间:2012-08-04 20:01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2.在城市部分的教学中如何渗透?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离不开交通。
刘刚老师的这节课是事先学生做了一系列的这种调查活动,然后每个学生都提出了自己在调查过程中看到的一些现象,然后初步分析了一些产生交通拥堵的这样一些原因,老师再带领他们把这些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从而得出一个结论,再根据这样一个结论,老师再引导他们继续完成,比如说像关系图啊,模式图这样更高层次的内容学习的要求。

实际上可持续发展在我们大学里教学的时候,通常谈一个是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刚才前面提到资源、环境、容量决定你可持续发展,实际上还有一个是社会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个例子当中,实际上讲的是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一个城市,它作为一个经济单元,它如何调整到它能够还持续下去?当然也可以延伸到这个城市采用什么样的交通方式,才能少排污染物质?少排噪音等等。从两个角度来考虑。实际上教学片断,我觉得选的非常好。老师把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给简单化了。因为在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解决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们知道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很多,解决途径也很多。不同的解决途径造成的城市发展的形态,就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我们举一个美国的例子,下城指出的是美国的城市的中心区,它统称叫下城,因为它当时出现的时候,是在城市地势稍微低一点,靠近港口的地方,叫下城。地势高一点的叫上城,下城这个核心区的地方,往往是城市交通非常拥堵的地方,美国人在这个上个世纪末就开始着力想各种办法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我们看两张照片,这个照片就是当时美国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时候,各个城市普遍采取的一些方式,这张图片展现的是修建了高架的轨道交通。在下一张图片我们看到,这样的高架轨道交通尽管缓解了交通的拥堵问题,因为它速度快了,但是也会经常造成一系列其他的环境问题。比如说它当时用燃煤做内燃机驱动力的这样一个火车,会掉下来一些燃烧的煤块,让下面的马匹就惊跑了。此外还会有污染,还会有噪音等等。这时候他们想这种高架轨道搅动可能不是最好的一个方法,最好方法可能是公共汽车,公共汽车呢又不占道,有时候会有超车等等。然后他就想是不是发展地铁?发展地铁又面临什么问题呢?就是成本太高,成本太高的话,我现在在选择轨道交通和地铁的时候,我是有一个平衡,我是修1里的地下铁,还是修10里的高架路,最后它的效果不一样。最后美国都是在市场经济情况下,它的政治体制在各州差别不是很大,但是我们看到不同城市采取了不同的解决交通拥堵的办法。最后发展成各个城市不同的现代的交通格局状况。比如说在波士顿,波士顿是美国唯一一座你不用买车就可以到城市各个地方去的这样的一个便利城市,因为它地下的交通非常好,地面也不拥堵。在洛杉矶,我们看到地铁确实很发达,它有它另外一套交通系统,交通拥堵也得到了一些解决,所以说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它的结果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核心讲这个课,需要让学生知道,在人文地理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中,它不是一个唯一的这样一个途径,它的解决途径是多元的,能够体现出来这一点,我觉得就够了。

3.在环境问题中渗透可持续发展。
对学生资源观、环境观的教育,尤其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不应该是采取这种灌输的方式,而是让他能够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更深的理解。教学内容涉及可持续发展,教学方式也体现,学生在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理解了这个道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有变化。

在理解了环境教育的基础上,它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然后又选择了这样一个不是特别真实,但是又非常典型的一个案例,这个典型案例从许多真实的案例当中提炼出来的一个案例,然后拿到课堂上来,然后在学生通过认识这个案例,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就是说一方面他了解了这个地方,这个区域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应该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的这种理念,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情感啊,态度这方面得到了一种变化。
  本文标题:专题四 如何理解高中地理必修二的内容体系(6)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kegai/11315.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kegai/11315.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专题四 如何理解高中地理必修二的内容体系(6)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专题四 如何理解高中地理必修二的内容体系(6)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