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理课程改革
当前位置: > 地理教学 > 地理课程改革 > 标准(必修)与大纲地理课程中人文地理部分的内容比较(2)

标准(必修)与大纲地理课程中人文地理部分的内容比较(2)

时间:2014-07-13 09:47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一、有关“人口与城市”的内容比较

  大纲中与课标中“人口与城市”的内容相对应的既包括必修部分的“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又包括选修部分的“人口与环境”、“城市的地域结构”及“文化景观”中的小部分,内容组织上差异很大。课标的“人口与城市”仅提出了七条标准和相对应的三条活动建议;大纲包括了“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人口与环境”、“城市的地域结构”三大块的内容下属的八个大项和对应的十五个细项,以及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十一条要求。
  表面上课标与大纲的简与繁、整与碎鲜明对比,是由于课标对这部分独特的选取角度而产生的。为了与地理1从内容上更好衔接,作为地理2的开篇,便从地理环境的角度选取学习人口与城市的基础知识。高中地理课程总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而人类自身活动的直接表现之一就是人口的发展与变化,因此,人口问题是人与环境关系发展中的基本问题。生物科学、社会科学、地理科学、历史科学等都涉及人口问题的研究。地理课程对人口知识的教学将限制在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的范围内,即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而城市是人类的聚落形式之一,“城市聚落起初诞生在自然环境十分优越的地区”,随着当前全球性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将成为地球上主要的人文景观。城市是人为创造出来的非纯自然生存环境,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规模大小不等的城市环境中,城市的发展已经有了自己的规律。因此,城市可以作为学生了解人文环境及人与环境关系的一个要方面,研究城市也是学生了解地理原理、形成地理观念的重要途径之一。城市是个可以从多角度研究的对象,其中城市的空间问题和环境问题是地理学家感兴趣的问题,城市的功能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为此,课标选择了以下方面的内容: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地域结构及服务功能、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标准把大纲中放在选修中的“人口与环境”、“城市的地域结构”两大块内容拿到了必修部分,虽然不象大纲在选修部分安排的很系统,从人口的数量与环境到人口是素质与环境再到人口的迁移与环境,从城市的作用与形态看到城市的功能分区与地域结构再看到城市规划,各部分结构完整,但抓住了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城市地域结构及服务功能、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等基本概念和基本过程,与大纲中在放必修中的“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的内容巧妙、有机结合反而突出了人口与环境关系这一核心问题。标准放弃了大纲中“人口素质与环境”这一部分的内容,将其上升到人口素质的提升会促进人与环境进一步协调的高度,渗透到其他部分当中,体现了课标实施最终的目标——通过人类自身素质的提高,促进人地的协调发展。关于“中国人口迁移”的内容,标准中也没有提及,考虑到人口迁移的问题的综合性和中国人口迁移的区域特征,将其融入区域问题去学习,可以更加深刻体会区域的动态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标准中增加了“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的内容,关于文化的理解是较宽广的,它包括思想观念、社会组织形式、工艺技术,等等,因此,地理学中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和制度文化。地域文化是指在一一定地域聚集的特定文化现象。学习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在不同地区,人们对人口问题的看法是不同的。例如,我国农村传统上愿意多生孩子,并且愿意要男孩,这是受当地传统农业文化的影响。当今大城市里的年轻人有不少不愿意要孩子或不愿意早要孩子,也是受现代大城市文化的影响。城市是由人创造的文化景观,“不同集团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其创造的文化景观也各有明显的特征。地域文化对城市影响的学习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城市景观和城市地域结构特色的形成,如我国首都北京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政治中心,皇宫的位置是处于城的中心,其他重要建筑物则以此为轴线的原点排列,反映出封建王朝皇帝主宰天下的意志和我国封建时代的文化传统。美国的首都华盛顿以国会大厦和白宫的东西向和南北向两个轴及其交汇处成为城市中心,而国会大厦居于高处,也体现美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民主与法制精神。标准在提出地域文化对地区人口的影响同时,还在活动建议中提出相应收集我国和一些西方国家在生育问题上传统观念差异的材料,再结合这两个地域不同的人口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和讨论,从而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与人口之间可能有的关系。
  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标准明确要求掌握人口和城市问题的数据搜集和整理方法。人口增长模式及其特点可以在分析大量人口数据的基础上提炼出来。标准提出“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和分布地区”具体含义如下:一是学生需要知道什么是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上有哪几种主要的增长模式,这是实现本条“标准”的前提。二是学生需要学会将不同的增长模式进行比较,只有在比较过程中,才可能获得对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的认识。三是学生要会分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上是怎样分布的。把这三点放在一个“标准”中,是因为三者是密切联系的。当学生在分析某一个增长模式的特点时,必然涉及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而这些影响因素的现状不同,又一定会与区域发展联系起来,实际上不同增长模式的分布,反映的就是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地区分布。因此,教学进程中可以先为学生提供一些人口数据,引导学生通过绘制图表得出人口增长模式,再使用学生自己“建立”的人口模式分析其特点。对应该条标准的活动建议中又明确提出“运用本地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本地人口的发展模式和人口迁移的特点”,因而为了更好落实课标,有条件的学校应组织学生进行居住地区人口变化情况的调查,利用学生身边的材料学习人口迁移问题的理论。需要注意的是,高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都不同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如果需要采用地理调查的方法,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使调查的主题和内容有一定深度,以吸引学生深度参与。标准与活动建议之间这样从理论到实践的对应关系,突显注重过程与方法的作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样,标准中“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与活动建议中“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讨论城市的变化,交流感想”的对应,标准中“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与活动建议中“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或城市的文化差异”的对应,都突出了在探究实践过程中,运用一定的方法,对学生综合地理能力的培养。
  本文标题:标准(必修)与大纲地理课程中人文地理部分的内容比较(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kegai/1065.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kegai/1065.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标准(必修)与大纲地理课程中人文地理部分的内容比较(2)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标准(必修)与大纲地理课程中人文地理部分的内容比较(2)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