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作文指导
当前位置: > 作文大全 > 作文指导 > 和你一起学作文-诗歌的基础知识

和你一起学作文-诗歌的基础知识

时间:2013-02-01 16:59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一、诗歌是形象思维培育出来的花朵

毛主席说:“诗不能直说”。诗必须通过形象思维来构思,通过具体的形象和生动的语言来形成一种意境,通过多种写作技巧来含蓄地表现主题。所以,写诗很不容易。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即发现“诗意”;要善于发现形象与思想的联系,使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还要找到最好的表现方法,再精心地推敲文字,形成诗的语言,最终才能写出一首诗。

让我们来看看艾青的〈礁石〉:“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这首诗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和体验,表现出一种崇高的顽强不屈的信念,而这些抽象的思想是通过礁石的形象,通过一种美的意境,一种激动人心的氛围来体现的。在许多人看来,礁石都是一种丑恶的东西,它阻挡航道,损毁船只。但艾青却从一个新的角度,发现它身上有一种美。他以艺术家敏锐的观察,抓住了礁石的两个特征,一是它浑身上下像刀砍过的一样,二是一个接一个的浪头被粉碎在它脚下。这两个特征引发了诗人的形象思维,使他想起了那些在革命斗争中经磨历劫,甚至流血牺牲,然而立场始终坚定的人。于是,在他的诗里,礁石便勇敢地“站在那里,微笑地望着海洋”……礁石被生动地人格化了。短短的八行诗里,融进了丰富的内涵和强烈的情感,文字又非常形象生动,这就成为一首好诗了。

伟大的文学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所谓“文之思”,就是形象思维,其重要的特点就是想象力非常丰富,即“神远”。从时间上来说,可以“思接千载”;从空间上来说,可以“视通万里”。所谓“寂然凝虑”,就是要高度集中思想;所谓“悄焉动容”,就是要投入真诚的情感。诗人写诗时,总是要先形成意象,再凝成文字;我们读诗时,则是要先理解文字,再想象意境。这就是刘熙载所说的“作者情生文”而“读者文生情”,作诗和赏诗的运思过程正好相反,但感情和想象都是不可缺少的。也正因为如此,诗人和读者才能真正沟通,形成心灵上的共鸣和交流。

诗人在形象思维中的想象是丰富多彩的,让我们以下列写到月亮的诗句,来体会一下不同的意境吧。“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这月光多么皎洁;“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这月色多么温柔;“花香满院,花阴满地,夜静月明风细”,这景致多么美好;“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气势多么宏大;“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意象多么奇特;“烟笼寒水月笼沙,夜伯秦淮近酒家”,这氛围多么朦胧……真是形形色色,各擅其妙。秦观甚至在他的词中,把月亮写出一个字谜来:“水边灯火渐人行,天外一钩残月,带三星”,这“残月带三星”,不就是一个“心”字吗?如果我们读诗时把上述诗句中的月亮都大而化之地一读而过,不去细心体会其各自不同的特色,岂不是辜负了诗人的一番苦心了吗?

当然,展开想象主要是在诗歌创作的酝酿阶段,到具体构思的时候,则必须选择确定意象,并用简洁的语言来含蓄丰富的内容。有这样一首诗:“她把带血的头颅,/放在生命的天平上,/让所有的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诗只有28个字,却浓缩了丰富的思想内容,足以使我们思索良久。

二、诗歌的立意有深浅高下之分

写诗亦如作文,立意是最要紧的。这个意思对不对,好不好,境界高不高,也就是立意深浅高下的问题。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由衷地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又在结尾时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呼声,使诗歌的立意达到了崇高感人的境界。同样关心人民疾苦的白居易也有类似的诗句:“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这意思当然也不错,但他没有类似杜甫那样痛切的亲身经历,就写不出“长夜沾湿何由彻”那样感同身受的诗句。再加上他写在杜甫之后,就难免有“依照”之嫌了。

“铲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这是李白的一首诗。有些人把后两句解释为:“在巴陵饮了许多酒,在秋天的洞庭湖畔醉倒了。”而对前两句,则说成是醉后狂言:“最好把阻挡湘水的君山铲去,让江水更加宽敞畅快地流淌。”这样讲解,诗的立意就比较一般了。但我的老师钱仲联教授却对这首诗作出了不同的阐释:“最好能铲去君山,让湘水畅快地四处流淌。这巴陵浩浩荡荡的江水啊,仿佛都变成了无限的美酒,醉杀了整个洞庭湖地区,你看那枫叶的一片火红!”这样一讲,文意就贯通了,四句诗就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了;更重要的是,不但突出了李白的醉态豪情,而且诗的意象也更加美丽,出语也更加新奇。这个例子说明,从读者这方面来说,也存在一个理解诗歌立意的深浅高下的问题。

一谈到“立意”,有人就会想到“议论”,但以议论入诗,一般是不可取的。因为议论主要用抽象思维,而诗歌却最讲究形象思维。宋人每以议论入诗,所以宋诗不如唐诗。不过也有写得好的,请看朱熹的《观书有感》。观书而曰有感,可不就是议论了吗?可他的议论却完全和形象结合在一起,有声有色地出现在读者面前,可感可亲,使人容易接受,且觉得余味无穷:“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头两句好像在写景,其实是比喻读书,那长方形的书犹如“半亩方塘”。打开书本,犹如打开一面镜子。镜面如同水面一样可以映物。那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变化多姿,是说那书本也像镜子一样,可以反映社会生活,包含着丰富的知识。当然,我们这样理解前两句,是离不开后两句的暗示的。而后两句的设问设答,依然紧扣着清清池塘的形象,但其中又包含着深刻的抽象思维:为什么它的水始终这样清呢?是因为不断地有活水流进来呀!这就是在启示我们:书中的内容好,是因为有新鲜的知识,有生动的体会,有独特的观点,那么我们的学习和写作应该怎么样呢?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应该怎么样呢?再反过来想,如果失去了“源头活水”,我们的学习、写作、生活和社会又会怎么样呢?这样丰富深刻的感悟,就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巧妙结合所带给我们的,一篇论文不可能产生如此独特的效果。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和你一起学作文-诗歌的基础知识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和你一起学作文-诗歌的基础知识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