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导的音乐教育,是机械的"师唱生模",以"灌输式"为主要特征。其教育思想是重概念,轻感觉,违背了音乐艺术是感觉艺术的原则,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下面我根据学案导学循环课堂,谈谈实践和体会。
一 35+10课堂循环教学模式
“35+10”循环大课堂的教学模式就是指,在教学中,授课教师做到一课一案,去上课的教师准备好下一节课的导学案,学生会在下课前10分钟会拿到新的导学案。每节课的前35分必须通过展示、交流、纠错落实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后10分钟发新的导学案,安排分组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学生预习时用黑色或兰色笔填写导学案,课上用红色笔修改导学案,加深学生的记忆,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10分钟是预热,课下时间是自我加热,35分钟上来就熊熊燃烧。以导学案为抓手,用“预习”这根线,把课前、课中和课后“三步”贯穿起来,与下节课前35分钟对接,实现了课下的“精彩”与课上的“出彩”。具体的操作方法是:采取有效分组,创新学生的学习形式。每个小组选好一名成绩优秀的学生任组长,扮演老师的角色,充当小组中的指导教师,组织组内学生的学习活动,基础性任务由中下游学生回答,探究任务由优等生回答,抓两头带中间,学生交流时一律站起来,以组长为中心,从差等生、中等生开始,直到优等生,人人发言,组长记录,避免差等生的依赖性,交流完毕后同时坐下。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一般是“我们小组认为……”、“我们小组的答案是……”等。
每节课的起点在一节课的后10分钟。这个起点虽然短,“尾巴”却很长,一直延伸到下节课,形成一个“环状大课堂链”。 教师在循环大课堂中,获得重新定位,从一个传统的“讲者”变成“教者”,从一个“教者”变成“学者”,做和学生一起“上学”的人,改变了过去教师的枯燥单调重复的工作,唤醒了教师对职业的理解和追求,增强了工作幸福感。教师角色和观念的转变,引发了课堂的根本变化。学生的学习也由接受式变为探究式。解放学生的学习主权,把教学相长拓展到整个课堂。
二、导学案
1、导学案的编写:
教师一定在认真解读教材与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知识经验,并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把学习的内容、目标、要求和学习方法等要素有机地融入到学习过程之中而编写的一个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方案。如学习目标一定适合学生的实际,不要用高深的词语来描绘,越容易理解越好。学习方法可操作性强,切忌空谈。
(1)导学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课前完成,另一部分课堂上完成,这样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课前完成的问题一定设置简单。能让大多数学生通过自学课本来完成,给“学困生”一定得信心。一些简单的问题,能让学生自学完成的,自学完成。
(3)一定要有层次性。让不同的学生有所思考,让“学困生”跳一跳就能够着桃子,“中间生”顺利完成,“优等生”完成哪些简单的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4)导学案的编写是否在同一学校同一年级教师合作集备来完成,这样可以根据教学进度灵活调整,对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补充与处理。
(5)编写导学案时内容一定要注意量,学情很难把握,否则每堂课导学案完不成,下来的教学内容无法进行。
2、导学案的课堂运用
(1)发放学案,自主学习
完成学案中的有关问题是学案导学的核心部分。它要求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去试一试。学案的发放一般在授课前一至两天。让学生在课下预习。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通过自学课本、查阅资料和与同学探讨等方式把教师设计的学习目标和知识结构进行一番的思考和探究,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要学的内容、教师的授课意图、教师要提的问题、自己不懂的地方以及听课的重点等。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可大大提高听课的效率。
(2)合作探究 ,信息反馈
新课伊始,可运用导言、现代教学技术等手段创设适当情景,在1-2分钟内指导学生阅读本节课学案中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方向,激发学习兴趣。接着安排学生根据学案中提示的学习方法,对学案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合作完成教学内容。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平等、自由的情境和氛围,通过个体发言、同位探讨、小组讨论、全班辩证等多种讨论方式,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教师积极巡视,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疑点的过程中参与其中,适时点拨。通过这一环节,就切实做到了“先学后教,问题教学”。
(3)展示点拨,解难释疑
这一环节是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具有普遍意义、难度较大的倾向性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对于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和重点问题,在学生渴望释疑的心理状态下,教师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一语道破天机。同时,以这些问题为案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4)当堂达标,优化补偿
练习是促进知识迁移,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在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理清知识结构后,教师要在课堂上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为使不同档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可以采取分层达标测试,将测试题分出档次,较简单的题目要求全做,较难的题目要求可以部分选做。
三 总结
总之,学案导学循环课堂使得老师“满堂灌”的现象销声匿迹了,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展示”和教师点拨。我们砸掉了讲台,搬走了讲桌,学生不再是排排座,而是以小组为单位面对面坐。教室四周全是黑板,每个小组一块板面,教师不再控制黑板,而是退回到学生中,形成了“生进师退,生不退师不进”的课堂氛围。课堂中,学生在展示中找到了学习的乐趣,教师在课堂中收获着职业的幸福。教师上课也是上学,与学生同样“带着学案来,满载知识归”。